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講的就是敬老。孝敬長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是一個人品行好的表現。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人的知識、經驗、威望等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在我們國家里,有一大批年高德劭的老人,他們年老志不衰,老有所為,余熱生輝,繼續譜寫人生的新篇章。年逾九十的學術泰斗季羨林,筆耕不輟,在晚年的著作中,對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提出了許多重要見解,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今年已經93歲的兩院院士侯祥麟老人,每天上午9點準時到辦公室上班,繼續為發展我國的石化和石油事業做貢獻……他們壯心不已的事跡,激勵、感召著后來人。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老人見多識廣,經歷多,是一部活的人生教科書。走近老人,只要能夠靜下心來聆聽老人,讀懂老人,常常會有醍醐灌頂之感。許多年輕人常有這樣的感慨,在自己每每遭遇挫折和失敗時,聽聽老人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心里會踏實許多,寧靜許多。常與老人相處,他們健康樂觀的心態,崇尚節儉的美德,高度負責的精神,表里如一的品質,超然脫俗的情操,堅忍不拔的意志,更會使我們獲益匪淺。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人們進入高齡后,生理機能減退,軀體疾病增多,容易出現孤獨、憂慮和抑郁等問題,對他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作為晚輩,我們不能因為太忙而擠占陪伴老人的時間,應該常到老人那兒多走走、多看看、多聊聊,幫助他們緩解病痛、排解郁悶、怡悅心情。每一個家庭,都應該給予老人更多的親情、溫暖、體貼和照顧,不僅要搞好物質服務,更要重視精神慰藉。就社會而言,應該關注老人的新需求,想方設法幫助他們辦實事、解難題、送溫暖,為他們頤養天年、安度晚年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