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漢語成語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結晶。隨著五千年歷史長河的積淀,漢語成語結構定型、形式簡潔、意義精辟,成為中華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瑰寶。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一:休戚相關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的晉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輕的時候曾因受到族人晉厲公的排擠,不能留在國內,而客居到周地洛陽,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單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請到自己家里,就像對待貴賓一樣地招待他。周子雖然年紀輕輕,卻表現(xiàn)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時候穩(wěn)穩(wěn)當當,毫無輕浮的舉動;看書的時候全神貫注,目不斜視,聽人講話的時候恭恭敬敬,很有禮貌;自己說話時總是忘不了忠孝仁義;待人接物時總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雖然身在周地,可是聽說自己的祖國晉國有什么災難時就憂心忡忡;聽說到晉國有什么喜慶的事情時就非常高興。所有這些表現(xiàn),單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認為他將來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晉國去做個好國君。因此,單襄公對周子更加關心、愛護。不久,晉國國內果然發(fā)生了內亂,原來一直害怕失去權力而排擠王室公子的晉厲公被殺死了。于是,晉國大夫就派人到洛陽來,把周子接了回去,讓他做了晉國的國君。
【解釋】 休:歡樂,吉慶;戚:悲哀,憂愁。憂喜、福禍彼此相關聯(lián)。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二:毛將焉附的故事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tǒng)子反穿在身上,皮統(tǒng)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問道:“你為什么反著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fā)。
【解釋】 焉:哪兒;附:依附。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古代不常見的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三:怙惡不悛的故事
西晉末年,中原再次出現(xiàn)混亂,一些少數(shù)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史稱16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濯[zhuó],本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建都長安,威震一時。
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從小做商販。后來,石勒投奔劉淵從軍,立下戰(zhàn)功,被封為大將。
石勒對劉濯的篡[cuàn]權很不滿,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石勒經(jīng)過多次與劉濯交戰(zhàn),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
于是,劉濯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派心腹郭汜[sì]為使者,前去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領二十部,出入乘金銀車,駕云馬,冕帶十二旒[liú],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應下來,為了表示謝意,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濯處拜謝。
劉濯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誡劉濯說:“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外表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以便伺機發(fā)起攻戰(zhàn)。”,劉濯聽后大怒,待郭汜等回來,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并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聽后怒不遏,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并無他意,但劉濯卻‘長惡不悛’,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這實在是做惡多端,不可饒恕!所以,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于是,石勒設了太醫(yī)、尚方、御府諸令,并專門修了正陽門,正式稱起王來。
公元320xx年,石勒殺了劉濯,建立起后趙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