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及解釋
成語故事是語言中歷史悠久,經(jīng)過長時間篩選和提煉出來的固定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能夠從多個角度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成語典故及解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一:百步穿楊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yǎng)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dāng)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靶子設(shè)在五十步外,那里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yǎng)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養(yǎng)由基環(huán)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biāo)大近、太大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涂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jié)果箭鏈正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lǐng),但又不相信養(yǎng)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yǎng)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養(yǎng)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yǎng)由基身旁冷冷他說:“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lǐng),才可以教他射箭了!”養(yǎng)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zhuǎn)過身去問道:“你準(zhǔn)備怎樣教我射箭?”那人平靜他說:“我并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fā)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應(yīng)當(dāng)注意保持名聲!”養(yǎng)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白起聽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zhàn)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zhàn),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fā)百中”。
【解釋】在一百步遠以外射中楊柳的葉子。形容箭法或槍法十分高明。
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二:按圖索驥的故事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于鑒別馬的好壞,只要讓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馬的優(yōu)劣。因為傳說伯樂是負(fù)責(zé)管理天上馬匹的神,于是人們都把他稱為“伯樂”。為了不讓自己的一身絕學(xué)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識馬經(jīng)驗寫成一本書,名為《相馬經(jīng)》,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
孫陽的兒子資質(zhì)很差,卻想繼承父親的事業(yè)。在熟讀了這本書后,他以為自己學(xué)到了父親的所有本領(lǐng),便拿著《相馬經(jīng)》去找千里馬。《相馬經(jīng)》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他按照這個特征找了很久,也沒有什么收獲。
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路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動物,他看了很久,覺得這個東西很像《相馬經(jīng)》中所說的千里馬,于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個“千里馬”捉住,并帶回家。一進門,他便嚷著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它長得和《相馬經(jīng)》中說得差不多,就是個頭小了點,蹄子差了些。”孫陽一看兒子手里捉著的居然是一只癩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傻兒子,你拿的是一只癩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馬啊!你這樣按圖索驥是不行的,要學(xué)相馬的本領(lǐng),就得多去看馬、養(yǎng)馬,深入地了解馬才行啊!”兒子聽了羞愧不已,從此便一頭鉆到馬群中去研究馬。
【解釋】索:找;驥:良馬。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成語典故及解釋篇三: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xù)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dāng)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fēng)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jié)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fā)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典故及解釋篇四:大義滅親的故事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為衛(wèi)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衛(wèi)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吁。州吁最受莊公寵愛,養(yǎng)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為朝歌大害。
當(dāng)時,老臣石碏,為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吁,但莊公不聽,州吁作惡日甚,且享受過程。
碏子石厚,常與州吁并車出獵,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nèi)。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內(nèi)。不回家,仍天天跟著州吁胡作非為,禍害百姓。
莊公死后,姬完繼位,稱衛(wèi)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為,告老還鄉(xiāng),不參朝政。此時,州吁更加橫行霸道。
公元前720xx年,州吁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州吁、石厚為制服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征青壯年去打鄭國,弄得勞民傷財。當(dāng)時,朝歌有民謠云:“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
州吁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石厚又讓州吁去請其父石碏出來共掌國政。州吁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鐘去請。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為國為民除害。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yīng)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見此,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血書寫道:“我們衛(wèi)國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為,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為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xiàn)二賊已驅(qū)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wèi)國之大幸!”
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群臣奏:“石厚為石碏親子,應(yīng)慎重行事,請衛(wèi)國自己來問罪”。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吁之兄)就位(即衛(wèi)宣公),又請大臣議事。眾臣皆曰:“州吁首惡應(yīng)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fā)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wèi)國,見父后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