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嘔心瀝血的故事
嘔心瀝血,形容費(fèi)盡心思和精力。出自《新唐書·李賀傳》和唐·韓愈《歸彭城》。
嘔心瀝血
成語嘔心瀝血的主人公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他從小就很聰明,七歲即能詩善文,到十多歲時,在文壇上已經(jīng)很有名氣。為了試一試?yán)钯R的才學(xué),當(dāng)時的大文學(xué)家韓愈當(dāng)場出題,要李賀做一首詩。李賀揮筆立成,而且寫出的詩很有文采。韓愈因此對他非常敬佩,認(rèn)為李賀是一個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
據(jù)傳,李賀非常注重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的素材。他每次出去總是騎一匹瘦馬,帶一個背錦囊的書童,一邊走路,一邊思考,想到好的詩句,就馬上寫出來,放入錦囊中。回去后,他母親會檢查他的錦囊,如果看到兒子寫了好多詩句,就會非常心疼地對他說:“你這孩子,難道要把心都嘔出來,才肯罷休嗎?”
后人將其與韓愈寫的《歸彭城》一詩里“ 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中的“瀝血”同用,成為成語嘔心瀝血的意思就是形容李賀對于寫詩的頑強(qiáng)而執(zhí)著的精神。正是因為李賀如此刻苦,使得他身體很差,二十七歲時便去世了,但卻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詩句。后人也常用“李賀詩囊”來贊揚(yáng)文人深入實際的作法。貌似很多有才華的人都不長命,他是其中一個,大概是天妒英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