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
成語的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盡心挑選的關(guān)于的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成語的主人公是誰望梅止渴
成語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是曹操。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的分析評論
“望梅止渴”之事表現(xiàn)出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能在大軍斷絕水源、士卒渴難忍的危急情況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僅使士卒引起條件反射、暫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氣,“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虛償所愿。從本文中可看出,曹操是一個機智聰明,善于思考,懂得變通的人。
“望梅止渴”講了一個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于天氣炎熱,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還有這樣一件事,某人出門旅行,途中投宿于一個旅館。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發(fā)作了。他靠坐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難、胸部憋悶。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陣子,才找到窗戶。可是,任憑他怎么使勁,也無法將它打開。情急之下,他只得揮拳把窗子的玻璃擊碎。頓時,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迎面撲來。他探身對著被擊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幾口,哮喘明顯地減輕,于是又摸索著回床躺下,不一會兒就安然入眠。次日清晨醒來后,他想起夜間發(fā)生的事情,趕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他打破。奇怪,所有的窗戶均完好無損。原來,被他打破的竟是墻上那面掛鐘的玻璃。 這個人的哮喘發(fā)作是事實,打破掛鐘玻璃后,哮喘發(fā)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實。而“治”好他哮喘發(fā)作的那“一股涼爽的新鮮空氣”卻并不存在。這種“想當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小品《賣拐》是一個消極暗示的典型。在消極暗示中,受暗示者的性格多缺乏主
見、人云亦云、聽風是雨、盲目崇拜。他們大多知識淺薄,缺乏科學(xué)意識。如小品中的賣拐者以行家里手自居,用一些貌似科學(xué)術(shù)語的語言就更有欺騙性。買者說自己“臉有點大”,言外之意是說自己的腿沒有問題。賣者則說:“那是腿部神經(jīng)末梢壞死,把臉憋大了。”“神經(jīng)末梢壞死”可不是小事,放在誰身上心里也得“咯登”一下。買者說:自己左腿沒有毛病,只是小時候右腿摔過。賣者便說“那是轉(zhuǎn)移了”。“轉(zhuǎn)移了”這三個字是癌癥晚期常出現(xiàn)的字眼,很有煽動性。讓你把腿跺麻之后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之感,因此買者對自己的腿有病就深信不疑。人對自己的健康是很珍視的,因而也容易疑神疑鬼,過分敏感,本來沒問題的部位,在意識的指導(dǎo)下,也會產(chǎn)生錯覺,出現(xiàn)“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應(yīng),進而產(chǎn)生了急切求治的心理。怎么治呢?賣者說出了他的“經(jīng)驗”之談:“架著拐,走一段時間就會好。”既然治法這么現(xiàn)成簡單,何樂而不為呢?這時賣者不失時機地把拐拿出來進行推銷。買者聽說自己的腿有辦法治,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一出騙局也就此宣告成功。
可見心理暗示有好有壞,合理利用心理暗示,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