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甲馬的傳說
從遠(yuǎn)古走到今天,悠久豐富的中國文化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像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一顆顆珍珠,閃耀著美麗。那么小編在這里給大家講一個甲馬的傳說。
一個甲馬的傳說
白族人每逢節(jié)日和特定的祭祀活動,酒、茶、甲馬紙是必備的用品。喜洲歷史上商幫云集,上世紀(jì)40年代末,喜洲商幫得到巨大發(fā)展,形成以永昌祥、鶴慶祥、復(fù)春和、鴻興源等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為主的商業(yè)集團,成為資金最雄厚,以進出口貿(mào)易為主的第一大商幫。
喜洲商幫經(jīng)營范圍十分廣泛,茶馬古道的艱險,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生意的起伏變化,讓甲馬祈福融入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得到廣泛應(yīng)用,歷經(jīng)滄桑風(fēng)雨之后,依然根植于喜洲一帶民間,成為大理白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對土地、樹木、道路的尊重,使人們愛護自然環(huán)境,知書達(dá)理,對蒼山洱海的保護已深植于心,是喜洲最純樸最本真的生活狀態(tài)。
張春政和父親張瑞龍作為甲馬文化傳承人,現(xiàn)有新老五百多塊甲馬印板,其甲馬樸拙淳厚,簡古樸素,線條有力,虛實結(jié)合,形象生動。白族人認(rèn)為,甲馬是來往于人神之間的使者,能祈福禳災(zāi),天地三界,日月星辰,橋有橋神,路有路神,出門、趕路都要燒橋神路神甲馬紙,祈求平安。在白族人看來,萬事萬物都有神靈。對樹神的崇拜,由來已久。洱海周邊的許多村子都有大青樹,在風(fēng)水樹下燒甲馬紙,可以帶來風(fēng)調(diào)雨順,六畜興旺,子孫滿堂,國泰民安。每年大年初一到本主廟燒甲馬紙,就不會發(fā)生災(zāi)害,五谷豐登。大門上貼一張招財童子和門神甲馬,這一年就清吉平安,萬事如意。
“人馬平安”甲馬紙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甲馬。人馬平安由一人一馬兩個部分組成,并配有佛教“卍”字圖案,上有兩行字:“家門清吉,人馬平安”。家對于每個人來說是最溫暖的所在,一家人平安幸福,走再遠(yuǎn)的地方,心是安定的。而對于曾經(jīng)馬幫來說,一走數(shù)月的茶馬古道,來回奔波,人馬平安是最大的保障:“車到車居住,馬到馬且停,新人來到此,車馬大吉昌。”從遠(yuǎn)古到現(xiàn)在,這是白族人對出行平安、順利的一種愿望的表達(dá)。
甲馬紙中“天地”是眾神的統(tǒng)領(lǐng),能保四季平安,財源茂盛。對于白族人而言,以紅色紙印制的天地之神甲馬,更是地位高,分量足。山神、土地神是掌管山水、管土地及山上的動植物,和莊稼六畜,家人健康之神,有山神土地的保佑,才能平安健康,人畜興旺發(fā)達(dá)。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六是大理的山神會,各村的蓮池會都要念經(jīng)祈禱,供奉山神土地,茶是必須的祭品。茶長于蒼山,提神醒腦,解毒通靈,是白族人認(rèn)定的神物,再燒山神甲馬、土地甲馬、樹神草木甲馬便把心愿送達(dá),得到神靈的保佑。
據(jù)當(dāng)?shù)乩先苏f,趕馬幫的人出行之前會帶上甲馬紙,如果在途中遇到風(fēng)寒發(fā)燒,馬鍋頭以石塊壘成灶臺,燒起柴火,將沱茶撬開,放入小罐中烤至熟香,沖入沸水,再燒化一張藥王甲馬放入,稱為雷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rèn)為:“茶體輕浮,采摘之時,芽蘗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對于風(fēng)雨兼程的馬幫來說,茶瀉火解毒,甲馬代表信仰,都是最好的良藥,有茶和甲馬便可以獲得一路的順利無礙。
報喜甲馬、精神甲馬、甲馬之神、平安甲馬、追趕甲馬都是單獨以一匹馬作為圖案。馬在民間所起的作用是“送達(dá)”與“溝通”,比如甲馬之神,在祭祀中既是各路各方神祇的總指揮,也是開路先鋒。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燒一張印有平安字樣的甲馬紙,便能保佑全家安康。
白族甲馬是承載著人們?nèi)粘I畹囊环N民間信仰和民族習(xí)俗,主要有三種的使用方式:焚化、張貼和供奉。使用時一張或多張共同使用,先后順序都有規(guī)律,一般都由家中老母親負(fù)責(zé)祈福。節(jié)慶、祭祀活動,使用甲馬紙,去病消災(zāi),驅(qū)邪納福,但都有嚴(yán)格要求和規(guī)范,不能馬虎和亂用。
父親上昆明展示甲馬文化了,這些天,張春政和妻子全天都要在傳承館里,客人來的時間不固定,有早有晚,人數(shù)都在二十人以上,大多數(shù)是外地游客,他會一遍遍的認(rèn)真講解甲馬的故事,這是他家祖祖輩輩都在守護著的一個關(guān)于甲馬的傳說。他想起從前爺爺為了保住雕板,在土墻中藏起了甲馬,只為了讓這一古老的白族文化不會消失,希望有一天讓更多人重新認(rèn)識甲馬,并帶來吉祥安康。
張春政今年28歲,他對甲馬有很多的想法,怎樣讓甲馬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中,他一直在不斷的嘗試,只為了把這個茶馬古道上的甲馬傳說講給更多人來聽。
一個沱茶,太多茶馬古道的回憶,一張甲馬,太多的祈愿和祝福,這個美好的傳說會一直流傳下去……
馮夢龍民間傳說——明 斷 誣 陷 案
有一天,馮知縣正坐堂。一個滿臉血污、自稱姜廷盛的漢子拖著個渾身是血、半死不活的人上堂來,他們身后跟著兩個慌里慌張的村人。姜廷盛說自己是青竹嶺的里長,早上和胞弟征糧到三望洋村,有個叫劉世童的刁民搶著一把宰豬刀來打劫,兇狠地砍傷了他的弟弟。說著,姜某推出戰(zhàn)戰(zhàn)兢兢躲在后邊的兩個村人:“這就是見證人!”證人偷看一下姜某的眼色后,一口咬定,姜某沒半句假話,他們確實親眼看見劉某舞刀傷人的。
馮知縣親自下堂驗傷。果然,姜某的弟弟額上一處刀傷又深又大,血流不住,使人看了頭皮發(fā)麻。馮知縣先讓人幫姜某弟弟止了血,包扎了傷口。
一會兒,劉世童趕來了。他叉手向前,分辯說,姜廷盛是自己砍了他弟弟一刀,他是想訛詐,陷害于人。
馮知縣心里就嘀咕了:照天理人情,哪有哥哥砍傷自己弟弟的道理呢?再說大天白日砍人,怎么能訛詐得了人?看那廷盛滿臉殺氣,蓬頭垢面,活像一個大蜘蛛,而劉世童衣冠整潔,對答從容,一點不像曾經(jīng)打過架的樣子。沉吟了片刻,馮知縣下令將他們各自著保人帶了去。
第二天晌午,馮知縣坐了轎子出衙門,對所有人都說是去拜客。等到出了西門,他直奔三望洋,向老人小孩一一打聽。家家都說是姜延盛自己砍傷弟弟。一個老頭說,吵鬧的時候姜某的親姨媽吳氏還跑過來勸解過。吳氏就住在附近,馮知縣找來一問,老太太支支吾吾,只說那是失手誤傷的。有個小孩叫姜正傳,是廷盛的本家,他說看見姜、劉吵架,是他跑去叫廷盛姨媽來的,他也說是姜廷盛傷了弟弟。
馮知縣細(xì)細(xì)打聽,才弄清了事情的始末。原來姜廷盛曾經(jīng)因為里中役事,狠狠敲過劉世童的竹杠,劉世童不忿,曾告到縣上。姜廷盛因此對他恨之入骨。姜廷盛弟弟有個沒治的惡疾,終日病歪歪的,只會吃不會做,廷盛很討厭。這會征糧,他便帶了弟弟找到劉世童家去鬧事,想一扭打起來,病得只剩一口氣的弟弟準(zhǔn)死,那時再好好地收拾姓劉的。劉世童當(dāng)然不是榆木疙瘩,他看穿姜廷盛的心計,便東躲西避,硬是不愿和他們交手。姜廷盛氣得暴跳如雷,又覺得大大的丟臉,正好人家豬肉案上放著一把白葉刀,他抓起來一丟,刀尖劃破弟弟的前額,血把臉都糊住了。姜廷盛抹了血也搓到自己身上,這才風(fēng)風(fēng)火火趕進城里告狀。
事情弄清了。馮知縣把姜廷盛抓來,叫衙役將他扳翻在地,用大板打得他屁股開了花。打過,當(dāng)堂叫保家來,叫他們伴送姜家弟弟回去治療,如果沒有死,那就算了;若有個三長兩短,就著姜廷盛償命。姜廷盛嚇得屁滾尿流,小心護理,總算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