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產生與發展
這一時期,民間出現了不少撰聯能手。太平天國起義軍就留給我們許多珍貴的聯語。如石達開早年的言志聯:
忍令上國衣冠,淪諸異域
相率中原豪杰,還我河山
李秀成的天王寢殿聯
馬上得之,馬上治之,造億萬年太平天國于弓刀鋒鏑之間,斯誠健者
東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無罪良民于水火倒懸之會,是曰仁人
天王府龍鳳殿又有一聯云:
虎賁三千,直掃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按此聯原是元末劉福通紅巾軍、明代中葉劉六劉七起義軍的口號與綱領。聯中“堯舜”二字,原作“大宋”,劉六劉七起義軍接過來改為“混沌”,到了太平天國軍又改作“堯舜”。這是為適應形勢需要而改聯之例。
清代是對聯發展的鼎盛時期,幾乎事事都可用對聯表達。或描繪祖國山川,為勝跡增色;或抒寫個人懷抱,揮灑淋漓;或揭示生活哲理,發人深省;或評議今昔人物,數語關情;或概括地方掌故,補正史之闕。總之對聯已成了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文學形式。從它給我們留下的極其豐富的楹聯資料中,可以發現,清代在表現技巧方面是更成熟、更靈活多樣了。各種題贈聯、格言聯、諧巧聯、哲理聯、諷刺聯到處流傳。如李嘯村贈鄭燮: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十個字既贊鄭的藝術造詣,又把鄭罷官時心情比之陶淵明,頗為巧妙。諷刺聯如佚名諷李鴻章翁同龢: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用雙關手法聯系被諷者官職、籍貫予以譏嘲,鋒利而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長聯的出現,開辟了對聯藝術的新天地。它的篇幅長,內涵量大,有極強的表現力,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普通短聯更廣更深。清代康熙年間,孫髯翁所撰昆明大觀樓楹聯長達一百八十字,上聯描寫滇池風物,下聯回顧云南歷史。此聯采用鋪陳手法,以長短自如的句式和流暢典雅的語言,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融于一爐,氣勢雄偉,詩意濃郁,韻律優美,可謂集詩文詞賦各體之長而又富于創造,無怪在當時就備受贊賞,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而清末鐘云舫所題江津縣臨江城樓長聯,竟達一千六百一十二字。
民國是清代楹聯發展的繼續階段。解放后,尤其從80年代開始,輯錄、研究對聯的出版物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各地征聯賽聯活動相率舉辦,掀起了一個“對聯熱”的高潮。在對聯創作中處處反映了時代風貌。如南京保溫瓶廠聯(董澤夫作):
攜來建業一壺水
暖遍神州萬戶心
既切“南京”“保溫瓶”廠名,又宣傳了該行業對社會的巨大功勞。龍年春節聯(沈微作):
春明花似錦
歲紀人逢辰
這里妙在”辰”字雙關,表面指“龍年”,實際指“好世道”。另有一副農村新貌聯(藍啟發作):
茅舍換高樓,陽臺花卉知春早
新街遮古道,市集車船載笑多
刻劃了當前經濟繁榮、人心歡愉之情。以上寥寥數例,已足以顯示對聯這一扎根于民族文化沃壤中的文學樣式,具有歷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