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職場故事
個能從別人的觀念來看事情,能了解別人心靈活動的人,永遠不必為自己的前途擔心。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哲理的職場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
有哲理的職場故事篇一:一切得失都是渺小的
戰國時期魏惠王因為齊威王違背了盟約,所以想要發兵攻打齊國。
身為國相的惠施為了勸導魏王息兵,請來了國都的一位賢士戴晉人。
戴晉人見了魏王問道:“關于蝸牛,君王知道嗎?”
魏王說:“知道。”
戴普人說:“蝸牛長著兩只觸角。左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觸氏;右面的角上有一個國家,稱為蠻氏。為了爭奪領地,兩國交兵開戰,伏尸數萬,勝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營。”
魏王不以為然地笑說:“這不都是虛假之言嗎?”
戴晉人說:“不是虛假之言,不信的話,我來為你論證一下:以君王看來,四方上下有窮盡嗎?”
魏王說:“沒有窮盡。”
戴晉人又問:“人的心巡游過無窮無盡的宇宙之后,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說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無?”
魏王說:“對。”
戴晉人緊跟著又問:“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而魏國只是人世間的一個很小的地方,國都又是魏國之中很小的一塊地方,君王又是國都中很小的一個形體,那么,相對于無窮無盡的宇宙而言,跟蝸牛右角上蠻氏國的國王又有什么分別呢?”
魏王說:“沒有什么分別。”
戴晉人離去了。魏王好似被引入了空曠無際的太空,看不到人世,更看不到魏國,體悟到人世和國土的渺小,感受到了征戰和擴疆的無聊,認識到交兵爭勝,所得不過蝸牛一角之地,實在沒有多大意義。于是稱贊戴晉人為“大人”,認為他有如此眼光,遠遠超過了圣人。(出自《莊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職場的一切得失都是渺小的,沒有人會在臨死的時候,后悔自己沒有多花點時間在辦公室工作。追求快樂和平安幸福,才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有哲理的職場故事篇二:不爭也有屬于你的世界
我大二的時候找了一份在雜志社發行部的實習工作,主要負責雜志征訂。其實就是銷售雜志,給已經到期或者快到期的客戶打電話,讓他們續訂。爭搶客戶名單成了辦公室的主要矛盾。
作為新人,我能搶到的客戶名單少,可是業績標準卻和別人一樣,于是我不得不參與到無止境的客戶名單爭奪“大戰”,并且在這種“戰斗”中筋疲力盡。
跟營銷課老師學習過之后,根據老師的建議,我開始在網上發我們雜志外籍顧問的文章,通過這個方法我收集了大量的郵箱。
我每周更新一篇電子郵件發到這些郵箱,并在外籍顧問的文章下面,寫上外籍顧問文章在雜志的更新頻率及雜志其他欄目。我開始了不要客戶名單也能輕松完成業績標準的實習工作。
前一陣跟前輩們聚會,討論的主題是“為什么現在培訓班這么火,而出版業在衰落”。
一位做培訓的前輩說,一本書50塊錢夠貴的了吧,賣一萬冊才多少錢?一場培訓,把整本書的大綱講一講而已,定價至少1000元,有20xx人參加就能賺不少錢。現在的人都踏實不下來讀書,看書得一頁頁地看,培訓班聽一天多省事。現在大家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家越來越忙,吃飯要求快餐,睡覺要求高效睡眠,上課要上速成班,很少有慢下來思考的機會,別人爭什么,搶什么,我們也跟著隨大流,很少有機會想:我是不是把基礎的做好了,是不是應該做基礎的?
很多時候,我們就怕比別人差了,就怕輸在起跑線上。遺憾的是,人生不是一場比賽,沒有所謂的起跑線。很多人看別人創業,自己也創業,別人干得挺好的,自己卻不行。實際上行動之前,先評估出自己做了多少準備,是不是把基礎的東西,把前提條件做好了,才是后面是否成功的根本。羅曼·羅蘭說:“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能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是浪費了時間。”
跟我爸一起看電影《蛋炒飯》的時候,王大衛的父親教他做菜時說:“要慢,別人越快的時候,你越要慢。”
我爸特別喜歡這句話,聊天的時候幾次提起。他說我做什么事都著急,都手快,他很擔心我把握不住自己。其實,做事有三個關鍵:“穩、準、狠”。穩排第一,準排第二。快固然重要,但是那得是你想明白了,把該下手的地方看明白了以后才能快。把事情琢磨到了火候,知道“根節”在哪兒,才能事半功倍。別著急,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做什么都別著急,先把自己想明白了,把自己要什么想明白了,想明白了再動。很多事情按部就班地做,不爭,也有屬于你的世界。當你著急得生怕比別人慢了一步的時候,反而可能走錯了方向。
有哲理的職場故事篇三:能落到地面上的并非眼淚
換了一份新工作,是一家外企,聽到新同事們用英語直接交流,我好生羨慕,卻也無可奈何,尤其對我這樣一個英語底子薄弱的人來說,短時間內提升英語,似乎太難了。
一個主管王凱看到我那么著急,說他可以幫我學英語。他之前是一家英文培訓機構的老師,可以毫不費力地幫我把英語提高上來,但前提是我得配合他的要求。
王凱把要求寫在了一張白紙上,讓我每天看那張紙,比如,早晨起來要拿出半個小時讀英文,中午聽BBC,晚上睡覺前看單詞。除此,內心還要保持簡單,就是短時間內,什么都別想,就想我要學好英語,一定要學好。
我點頭答應:“好的,好的,這個好實現呢!”
他笑了:“不見得好實現,試試看!”
結果,我堅持不到一個星期,就氣餒了。說真的,他的要求看似簡單,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卻發現,日常瑣碎會打破這些計劃。比如你正背著單詞,卻發現還沒有吃早餐;吃過午飯,你想聽BBC,卻困得睜不開眼睛……
我把這些苦惱講給王凱聽,凱哥笑了,你這些困難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實上,決定成敗的并非是我們遇見的困難,而是我們在困難面前的反應。有人會妥協,有人會逃避,有人會換一個方向,有人會盲目地離開,也有人會想辦法去攻克……
原來,當年凱哥是體育大學畢業的體育生。畢業那年,一場意外傷到了他的腿,一個暑假,其他同學都在找工作,只有他一個人默默地躺在病床上,煎熬著時光。
好消息陸續傳來,但都不屬于他。他的室友們都應聘上了體育老師,那也是他夢寐以求的職業。大學畢業,丟給他的僅有失望與遺憾,他不能做體育老師,卻也沒有其他的打算。他躺在病床上,眼睛瞪著天花板,青春在那段時間似乎一下子就過完了,他意識到自己要為前程做一個打算,定一個目標。
他的心是悲觀的,甚至有些不自量力。他一邊規劃一邊嘲笑自己,突然覺得那么無力、無能,身為七尺男兒,居然無法站穩,還要在這里談論人生規劃?
一怒之下,他撕掉手面上正在打點滴的針頭,看著流血的傷口無動于衷。此時,一個坐著輪椅路過他病房的女孩見狀,趕緊喊來醫生,為他包扎傷口。
女孩站在他的病床前,與他分享自己的故事。她也是一所名校的研究生,現在讀二年級,本來要去美國做交換生,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女孩。
一天早晨醒來,她卻發現自己的腿腫了,她一開始以為是勞累所致,并未想那么多,腿越來越腫,腫到她無力行走,媽媽曾責怪是她太嬌氣,還特意帶她去中醫院按摩,當中醫建議她住院治療時,她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
她只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卻不知自己究竟是什么病。她在這個醫院住了很久,一開始也有想過要輕生,后來卻覺得人終有一死,想死得有尊嚴一點。可對于一個不知自己病情的人,一個不想打破此時寧靜的人來說,有尊嚴的死也是一種挑戰。
于是,她只好坐著輪椅,在病房里來回晃動,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她說,自己并不是信佛之人,但她依然相信善意的舉動或許能幫到自己的來生。女孩是悲觀主義者,她卻想用僅有的力量幫到別人,換來一點點樂觀,以及生的尊嚴。
凱哥聽到這里,早已被感動得不知所措,想想剛剛的舉動,自己真是太魯莽了。他開始自學英語,夢想成為某英語培訓機構的英文老師。他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腿上,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背單詞,晚上睡覺前抄寫英語文章,除了睡著,他醒著的時候都用來學英語。他逐漸忘記自己還是個病人,也不再羨慕那些畢業就能去做老師的人,他只期待自己趕緊好起來。
終于,一切如他所愿,他成為了某機構的英文老師。他一路向前努力著,每天上課時,他都會尋找與女孩相似的臉龐,他期待看到她,一直牽掛著她,卻再也沒有見到她。
茫茫人海,有時候某一束亮光突然照在我們身上,我們便成為了另一個人。一個悲觀主義者的內心悄然升起希望,一個幾乎絕望的人開始向往夢想的生活,并且開始行動去幫助他人,而這就是女孩所說的有尊嚴吧!
我們總期待,人生啊,再平坦一些吧,命運啊,請不要給予太多離奇,可我們的雙腳常常就踩在那泥濘的路上啊。
平坦的陸地上,縱使你跑去,也留不下任何腳印;而泥濘的路上,無論你的心有多么悲傷,那腳印都能深深印在大地之上,它在告訴你,你來過,你真的來過,你曾在這里發生過故事,你接受過命運的考驗,曾跌倒過,后來從容地爬起來,拼盡全力地跑過去,雖然滿身泥濘,卻也無比精彩……
畢竟,能落到地面上的并非眼淚,而是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