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人物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對于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整理的宋朝的人物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宋朝的人物的歷史故事篇一:宋文帝“忘恩負義”殺功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選擇自己同伴的。很多時候,也需要與狼共舞。但是,也必須看到,這只是權宜之計,絕對不可與狼永遠共舞。因為狼畢竟是狼,總要吃人的。無論你是否有恩于他,還是他有恩于你。這里的狼,指的是有可能威脅你成功的人。對于這種人,可以一朝一夕共處,但是,你一定不要被假象迷惑,不僅要防,還要找機會除掉他。
宋文帝劉義隆也曾誅殺“功臣”,這些功臣還是殺掉他的哥哥宋少帝幫他即位的。但是,宋文帝也借此看出了他們的狼性了,所以,就殺掉了這些可能再次廢弒皇帝的人,這不失為英明之舉。
當時的史實是,宋少帝劉義符是個荒唐的君主,他不問政事,在宮中開集市做買賣,竟然還親自賣豆腐。當時權臣徐羨之、謝晦、傅亮就把他殺掉了。殺掉之后,權臣要立時年十七歲的劉義隆為帝。劉義隆的部下勸阻他不要去建康(今南京)繼位,以防又被大臣殺害。
但是劉義隆堅決果敢,毅然前往。見到諸權臣之后,號泣不已,哀動左右。剛剛為國家的不幸哭畢,又詳細追問自己的哥哥少帝被殺的原由,哭哭啼啼,旁邊群臣莫能仰視,傅亮又驚又窘,流汗浹背,口不能言。劉義隆以自己的親信嚴兵自衛,乘船直抵建康,即皇帝位,是為宋文帝。
本來,宋文帝的皇位是這幾個殺掉皇帝的權臣給的,按理說,應該以高官厚祿報答。如果你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權臣能殺掉一個皇帝,就能殺掉第二個。今天可以擁立你,明天就可以廢殺你。所以,對這些大臣絕對不能心存感激地加以報答,而應該找機會除掉。因為,不管是什么狼,畢竟都是狼,總要吃人的。所幸的是,宋文帝看到了這一點,他決心找機會殺掉這些“功臣”。
宋文帝繼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祿穩住幾位大臣,任徐羨之為司徒,王弘為司空,傅亮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謝晦加封衛將軍,檀道濟進號征北將軍。元嘉二年,徐羨之、傅亮上表歸政,文帝假意不應,再三上表才答應。元嘉三年,見時機成熟,宋文帝下詔暴露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數人罪惡,命令有關部門捉拿法辦。謝晦的弟弟正在中書省值勤,得知消息慌忙派人通告徐羨之、傅亮二人。徐羨之跑到城郭燒陶的洞子里自己上吊而死。傅亮逃跑途中被堵截,文帝派人誅殺傅亮等人。至此,皇位總算安全了。
這里看似講的是一個忘恩負義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說明了當事人的英明決斷。誅殺的那些功臣不是普通的功臣,他們是一群膽敢廢殺皇帝的功臣。對于新皇帝而言,這是一群隨時可以廢殺自己的狼。這時,就絕對不能用傳統道德觀念來拘泥自己的舉措了。
宋朝的人物的歷史故事篇二:史上最摳門兒的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生于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歷盡生活的坎坷,后來“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但他富貴后卻改不了“摳門兒”本色,皇宮里的窗簾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簡單,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十分難得的。
要了解一個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內宮的人數便知道了。趙匡胤的內宮是歷朝歷代最簡樸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趙匡胤仍認為太多了,還遣散自愿出宮的五十余人。
趙匡胤稱帝后,北漢政權尚未被統一進大宋的版圖。在一次御駕親征攻打北漢的途中,正逢七夕節,趙匡胤送給在汴京的母親和妻子(太后和皇后)的節禮是:太后三貫錢,皇后一貫半(千錢為一貫)。
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覲見父親,公主穿著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絲縫綴著一片片孔雀羽毛,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十分華美。誰知趙匡胤一見她就說:“你把這件華服脫下,以后別再穿了。”聽到父親的話,公主很不理解,撅著嘴巴說:“宮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有什么要緊?”宋太祖嚴厲地說:“正因為你是公主,穿這么華麗的衣服到處炫耀,別人就會效仿。戰國時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全國上下都跟著學,搞得紫布都貴了好幾倍。你的這件衣服上面有金絲線、孔雀羽,你知道一件要花多少錢嗎?如果別人再效仿你,全國要浪費多少錢?你現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經很優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宋太祖不只是對親人嚴厲,他對自己也十分克制。據史載,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么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結果他硬是忍住沒吃。
宋太祖如此節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國的國君幾乎個個揮霍成性,官吏也跟著奢華,使民間經濟非常貧弱。宋太祖當了皇帝后,決心改變社會風氣,以解除民間疾苦。他的作為也的確產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競相以節約自勉:州縣官上任時,奢侈浪費講究排場的迎來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時,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這種為天下守財的精神,的確使當時的宋王朝積累了不少財富。而通過征服天下的戰爭,又取得了降國不少的奇珍異寶。單就后蜀來講,其儲存的金箔水陸同時運輸也要十年才運得完。宋太祖將所有財寶全數收藏在國庫里,只有國防軍需、賑濟天災時才拿出來使用。北宋建國不久,便已有32個國庫堆滿了金銀錦帛珍玩。
對自己和親屬極其節儉的趙匡胤,在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維護安定方面,卻出手大方。面對邊界強敵威脅,他并沒有勞民傷財地不斷去打仗,而是拼命積累國家財富,以錢買地盤,從而避免雙方交兵,如他曾想用“備價取贖”的手段,向契丹買回燕云十六州。
“杯酒釋兵權”時,他便以錢財來交換軍團將領的兵權。“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都是當時他承諾的條件,最終使那些兵權在握的將帥們解甲歸田,安分守己地度過余生。這比其他朝代為求安邦而大肆殺戮開國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當然,宋太祖用來“買通”大臣的錢財數目也相當驚人。如侍中(相當于宰相)范質生病時,宋太祖親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開國元勛趙普有病,趙匡胤又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節禮金,其數量與價值簡直是天壤之別。
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能不歸功于趙匡胤這位大宋王朝開創者的大公無私及其獨特的治國方略。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宋朝的人物的歷史故事篇三:宋高宗癡迷玩鳥
宋高宗的本職工作當然是做皇帝,在勞苦大眾看來,當皇帝是個輕松活,其實不然,光是整天看著一堆堆來自全國各地的奏折,估計都要頭大,加上還要和一群帝國頂尖的人才斗智斗勇,回到后宮還有一群漂亮女人爭風吃醋,那都是讓人操碎心的事情。于是,宋高宗干了三十來年的皇帝,五十來歲的時候就主動要求退休了。
那做皇帝之余,宋高宗還干些什么,玩些什么呢?
宋高宗很愛玩鳥。這可不是胡說。從還是康王的幸福時代,趙構就很喜歡玩鳥了。趙構玩鳥,也和常人一樣,喜歡鸚鵡、鴿子什么的。靖康之變后,宋高宗一路逃亡,來到了建康。剛歇息下來,就看到一只大鸚鵡從江北飛過來,還停在趙構的寢宮前面,大叫“萬歲”。太監伸出手,那鸚鵡竟然就落了下來,太監仔細一看,鸚鵡的腳上竟然還有一個小小金牌,上面刻著“宣和”兩個字。原來,這個鸚鵡是原來汴梁皇宮中養的,竟然不遠千里,追隨宋高宗飛到了江南。太監找啦一個鳥架子,鸚鵡就飛了上去,一點都不害怕。等到宋高宗吃飯的時候,因為是臨時的行宮,沒有音樂伴奏,鸚鵡就大叫卜尚樂何在,叫了很久,看到沒人回應,鸚鵡又說,卜娘子不敬萬歲。原來,在宋徽宗時代,每次皇帝吃飯,那都是要奏樂的,而領班的樂師就是卜娘子。聽到鸚鵡這么說,趙構想起了當初的幸福童年,看看自己萬里逃亡的狼狽樣子,也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躲過金兵的追殺,不由得淚眼朦朧。等到宋高宗到了臨安之后,這個鸚鵡忽然死了,宋高宗還特意寫了一篇祭文悼念,可見情誼深長。
不過,玩鳥的宋高宗也有被鳥煩的時候。那一年,宋高宗繼續逃跑,來到一個叫做鳳凰山的地方,鳥特別多,成千上萬只。宋高宗看到樹林比較多,好,很隱蔽,加上鳳凰山附近有個大糧倉,吃穿不愁,就住了下來。可是晚上還好,中午實在沒法子午休。要是畫眉黃鶯這樣叫聲動聽的鳥還罷了,這樹林里多數的鳥都是烏鴉,叫聲那個難聽。白天,鳥群鋪天蓋地飛出去啄食,辦完鋪天蓋地飛回樹林。宋高宗在汴梁皇城里哪里受過這樣的聒噪,就讓所有太監拿著彈弓打鳥。太監們那個辛苦啊,為了皇帝睡好覺,幾百人不眠不休的打鳥。打死了幾千只鳥,總算是把鳥群趕到了十五六里外。宋高宗高興了,獎賞太監辦事得力。可沒想到十來天過去,鳥群又飛了回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皇帝霸占了鳥群的糧食呢?
不過,被鳥群煩還不算什么,有時候一些可惡的書生還借鳥生事,就更讓人鬧心了。
在各種鳥里面,宋高宗最愛的還是鴿子,宋朝人把一種特別擅長飛翔的鴿子叫做鵓鴿,《水滸傳》中燕青有種摔跤絕招就叫做“鵓鴿旋”。宋高宗不但讓人養鴿子,還親自去放鴿子。堂堂一國皇帝,竟然整天侍弄小鳥,實在不像話,有個書生就寫了一首詩歌:“鵓鴿飛騰繞帝都,暮收朝放費工夫。何如養個南飛雁,沙漠能傳二帝書。”言語當中譏諷宋高宗玩鳥喪志,忘記了父兄還在北方受苦。在史家看來,這個書生自然是心憂天下,關心社稷,可在宋高宗本人看來,這個書生未免大煞風景,不過就是玩個鴿子,有必要這么上綱上線嗎?不過,宋高宗作為南宋的開國皇帝,還是有幾分氣度,不但沒有怪罪那個書生,還立刻召見,給了書生一個官做。
不過,以后宋高宗還玩鳥嗎?史書上沒說繼續玩,卻也沒說不玩。八成宋高宗在風頭過后,還是會玩的。
除了養鳥,宋高宗還愛下棋、彈琴。
有個叫做沈才之的人,棋藝超群,是江南國手。宋高宗在做康王的時候,在皇子之間,若是比起書法、繪畫,那比較低能,于是在宋徽宗面前比較抬不起頭,可是下棋還是一把好手。宋高宗還和許多大臣下棋,那些人都是官場老油子,看在趙構是康王,后來是皇帝的面上,都會讓趙構略勝一籌,搞的趙構就更加飄飄然,覺得自己天下第一了。來到了江南,聽說了沈才之的大名,趙構好勝心起,想和江南國手斗一斗。沈才之本是一書生,沒什么心機。有一天,君臣二人下棋,宋高宗自認為下了一步妙棋,就說:“須仔細!”你小子小心點,我出高招了。沒想到沈才之立刻回答:“念茲在茲。”這句話出自《尚書》,本來是說堯帝和舜帝聊天,說起名臣皋陶,都念念不忘。而沈才之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更好玩了,他說,我想你下這步棋,你就下了這步棋。趙構你不是認為自己下得挺好嗎,其實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宋高宗一聽大怒,這小子馬上就要贏自己了,怎么收拾這小子呢?宋高宗就說:“技藝之徒乃敢對朕弄經語。”你小子不過就是會一點下棋的小把戲,這樣卑賤的人怎么敢對我堂堂天子咬文嚼字,說經書中的語句呢?于是以大不敬的名義,把沈才之拖下去用竹板打了二十下屁股。
不過,宋高宗也并非不講理的人,只是做皇帝太久了,說一不二成了習慣,一旦威嚴受到觸犯,那自然而然就會雷霆大怒,也算是個條件反射吧。不過,在發威之后,趙構也并非得理不饒人,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也會就坡下驢。
宋高宗雖然當皇帝,可是生活一直很節儉,吃飯的時候,也不過就是幾個菜,在眾多食物中,宋高宗最喜歡吃的是有汴梁風味的餛飩,有一位來自汴梁的老廚師特別受寵。可有一次,老廚師一時馬虎,還沒有煮熟就給皇帝端了上來。趙構一口咬下去,見到紅紅的肉絲,還是生的呢,就下令把廚師下到大理寺問罪。本來宋高宗也沒想處死廚師,可是下面的人看到是皇帝特意交辦的差事,皇帝都討厭這個人,那還不是死路一條,就給定了死罪。廚師的親人到處托關系,總算有個優人(演員)答應幫忙。可是怎么幫呢,直接求情肯定不行,卑賤的戲子根本沒有資格求情啊。最后優人想出一個妙計,等到宋高宗想要聽滑稽戲了,優人就說了一個故事,結果就把人救了。故事說,有兩個讀書人路上相遇,互相問對方的年紀,一個說是甲子年生人,一個說是丙子年生人。優人說完就說:“此二人皆合下大理。”這兩個人應該抓到大理寺去。宋高宗就奇怪了,問下生辰怎么就要下獄呢?優人就說:“夾子(甲子,指宋代有肉的煎餅)餅子(丙子,指宋代的水煮的面餅)皆生,與混沌不熟同罪!”宋高宗聽后哈哈一笑,特意下旨把廚師給放掉了。
不過,臣子和皇帝交往,就需要加倍小心,更不要說是卑賤的藝人(廚師也算個手藝人吧)了。有一個琴師叫做黃震,棋藝高超,宋高宗非常喜歡,經常把黃震叫到御前,每次聽黃震彈琴之后,都賞賜一兩黃金,半年下來,黃震發了大才。可是,黃震卻不讓自己的兒子學琴,改學別的手藝。別人就奇怪了,說,難道你的兒子太笨,學不來琴嗎?黃震長嘆一聲,說:“幾年幾世,又遇這一個管家。”黃震的心態很好,多數人都會貪得無厭,希望自己的好日子天長地久,希望自己的兒孫繼續自己的風光。可黃震卻明白,今朝遇上宋高宗如此欣賞他的琴藝,一方面是他的琴藝確實不錯,另一方面卻是自己實在幸運。確實,之后的宋孝宗和宋高宗的喜好就完全不同。做人有黃震這個覺悟,也算是超凡脫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