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故事
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歷史課堂上引入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唐代歷史故事。
唐代歷史故事1:唐德宗開導宰相受賄卻討了沒趣
煌煌五千年歷史,真可謂無奇不有。在唐代,竟然有一位皇帝循循善誘地告誡他的宰相:受點賄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啊。沒想到這位正直的宰相不僅不領情,而且義正詞嚴地給他的頂頭上司講了一番反腐倡廉的大道理,換言之,給其上了一節(jié)廉政教育的課。結果,皇帝討了個老大的沒趣。
這位皇帝,便是唐朝第十代皇帝唐德宗李適。這位宰相,便是時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的陸贄,人稱內(nèi)相。
據(jù)《資治通鑒?唐記五十》記載:給陸贄送禮遭拒的一些官員,心懷不滿,埋怨他不近人情,竟然反映到皇帝唐德宗那里。唐德宗也覺得陸贄“清慎太過”,便私下里對陸贄說:“卿清慎太過,諸道饋遺,一概拒絕,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類,受亦無傷。”這段古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你太過于清廉和謹慎了,各道州府到長安來,送給你一些禮物,是人之常情,你全都拒之門外,一律不受,這是不合乎情理的。其實,如果送你一根馬鞭,一雙皮靴之類,收下了,也是無傷大雅的。”
皇帝如此公開教唆自己手下掌管國政的宰相可以放手收受賄賂,真乃千古奇聞!唐德宗之所以會出此自毀長城之言,是因為他本人就十分貪財且聚斂無度。貴為天子的他,除了國庫以外,居然還設有“瓊林”、“大盈”兩座私庫,儲藏群臣進貢的財物。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上行下效,各級官吏貪墨成風,地方官員也在正稅以外,用“羨余”的名義,向老百姓橫征暴斂,以至到了“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民不聊生的地步。想想大唐當年之盛世,不能不讓人痛心。
按說德宗的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要是一般人早就樂得拿上這個“尚方寶劍”,“同流合污”去了。可是,陸贄的確“特立不群”(《舊唐書?陸贄傳》曾記載其言:“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不恤其他”,并贊其“小心精潔,未嘗有過”),他竟然義正詞嚴地回敬德宗:“監(jiān)臨受賄,盈盡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當嚴禁,矧居風化之首,反可通行。賄道一開,輾轉(zhuǎn)滋甚,鞭靴不已,必及金玉……已與交私,何能中絕其意,是以涓流不絕,谿壑成災矣!”意即賄道一開,必然成災,敢收鞭子靴子就敢收皮草,下一步就是黃金珠玉了,收小禮必然養(yǎng)成大腐。
陸贄“為天下計”的回敬擲地有聲正義凜然,唐德宗自然無言以對。當然,對于這樣一位喜歡搜刮浮財?shù)幕实蹃碚f,正派清廉的陸贄實在有些礙手礙腳,加之陸贄不肯同流合污,又有小人裴延齡屢進讒言,最后,陸贄被貶出朝廷,外放了。“贄在忠州十年,常閉關靜處,人不識其面,復避謗不著書,家居瘴鄉(xiāng),人多疬疫,乃抄撮方書,為《陸氏集驗方》五十卷行于代。”(《舊唐書?陸贄傳》)
等到德宗駕崩,他的兒子順宗即位,才體會到當年陸贄和他老子在反腐倡廉問題上唱對臺戲的拒絕,是何等的遠見卓識,是何等的不容易,于是連忙下詔召其回朝廷任職。但不幸的是,詔未至,一代名相已辭世了,享年五十二歲。陸贄的學養(yǎng)才能和品德風范,深得當時和后代稱贊。唐代的文章大家權德輿將之比為漢代的賈誼,蘇軾贊其是“王佐”、“帝師”之才。
唐代歷史故事2:唐肅宗李亨的生母是誰
唐肅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終年50歲,死于宮廷政變,其執(zhí)政期間李唐中央政權逐漸瓦解,是唐朝走向沒落的開始時期。
睿宗景云二年(720xx年)九月三日,肅宗李亨出生在東宮之別殿,初名嗣升,后來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寶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沒有改動,因此習慣上把他稱為李亨。
他的母親楊氏出身于弘農(nóng)華陰(今屬陜西)楊家,為關隴地區(qū)名門望族。楊氏曾祖父楊士達在隋代任門下省納言(宰相),父親楊知慶以祖先蔭庇為官。值得一提者,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若從武則天的母親這里算起來,楊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輩,這種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20xx年)八月與楊氏成婚前幾天,李隆基剛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懷孕,生兒育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天之大倫。可是由于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系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fā)揮。歷史上以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因?qū)檺勖裁赖恼延栐剖希荒赣H獨孤皇后認為難以隆興基業(yè),結果被廢;太宗時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因特別寵愛一位太常樂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終被廢黜。正由于這種原因,李隆基內(nèi)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這一小生命扼殺于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后來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yōu)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養(yǎng),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邊,對他百倍呵護,極為疼愛,“慈甚所生”。
唐代歷史故事3:唐太宗推倒魏征碑
貞觀十七年(643),六十四歲的魏征因病溘然長逝。唐太宗聞訊后,悲痛萬分,罷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說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他從少年時代起便博覽群書,志在四方。他曾經(jīng)效力過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密、竇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終卻因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無法施展抱負。玄武門之變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華,召他入朝。
面對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說道:“太子如果早聽我的忠告,絕無今日!”這種直率的態(tài)度不但沒有讓魏征獲罪,反而贏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為太宗的近臣。
貞觀初年,濮州刺史龐相壽被告發(fā)貪污,受到了削職處分。作為跟隨唐太宗出生入死幾十年的老部下,龐相壽冒死求見太宗,請求免于處罰。唐太宗先是氣憤地拒絕了龐相壽,然而晚上回到寢宮后,想起龐相壽忠心耿耿地追隨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兒老小,又心生不忍,便傳話給龐相壽,讓他仍舊留任原職。
魏征聽說此事后,上書給太宗說:“不追究龐相壽的貪污罪,令其留任原職,這等于縱容貪贓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貪污,陛下該怎么辦呢?”唐太宗慎思之后,最終決定撤銷了自己赦免的命令。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陽,住在顯仁宮,看到茶具都是幾年前的舊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是山珍海味,便將總管大罵一頓,貶為庶民。魏征了解情況后,立即面見太宗,直言這是不好的苗頭。太宗不以為然地說:“國家財富力強,一國之君多花點錢無可厚非。”魏征憂慮地說:“正因為是一國之君,才不能開奢靡風氣的源頭,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認為魏征危言聳聽。魏征又以隋煬帝奢侈貪婪終致亡國的教訓警戒太宗,太宗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
又一次,高句麗向太宗進獻了兩位美女,魏征知道后表示不應該接受。唐太宗很贊成他的意見,并說道:“去年進獻了兩只鸚鵡,我現(xiàn)在都老想著回宮,何況是兩位美女呢?”于是派人送了回去。
魏征入朝為官之后,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zhí)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唐太宗也擁有難得的氣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為秘書監(jiān)、侍中、宰相,并封為魏國公。
貞觀十六年(642),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去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征家中探望,還派專人到魏征家中看護,隨時稟報魏征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后一次去看望魏征時,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著淚問:“愛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憂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直諫難免犯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了臺。魏征的直言讓唐太宗既不能忽視,又夾雜著怒、怕、無奈的復雜情感。
唐太宗當政期間,社會逐漸發(fā)展,出現(xiàn)了升平景象。太宗本人也逐漸滋長了一些奢侈作風。在眾多大臣的歌功頌德之下,太宗決定到泰山頂上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慶功大典)。
這時,魏征又站出來反對,讓太宗很不高興。魏征從容地解釋道:“陛下功勞雖大,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夠多;德行雖然高,還沒有恩及所有人;天下雖然安定,財力還不充足;糧食雖然豐收,但庫存還比較空虛。何況封禪耗費極大,中原以東地區(qū)至今還很荒涼,這不等于向四方暴露弱點,激發(fā)其覬覦中原的野心嗎?”唐太宗心中不悅,卻不知如何反駁,只好將封禪一事擱置不提。
魏征的據(jù)理力爭有時也讓唐太宗心生敬畏。一次,太宗打算去山里打獵,行裝都準備好了,但最終沒有出行。魏征問及此事,太宗笑著說:“本來確實想去,但怕你諫阻,就取消了。”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鷂鷹,非常喜歡,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征遠遠走來,太宗嚇得連忙把鳥藏在懷里。魏征仿佛意識到了,故意說了很久,以致鷂鷹活活被悶死,使太宗大為掃興。
幾次三番,魏征的進諫令太宗感到尷尬又憤恨。當魏征又一次在朝堂上犯顏上諫時,太宗再也忍不住了,怒氣沖沖地拂袖而去,跑到后宮,對長孫皇后說:“魏征總是讓我下不來臺,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入內(nèi)室換上朝服,向太宗道喜:“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圣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么能開殺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對魏征更加敬重。
和歷史上大多數(shù)帝王相比,唐太宗雖然賢明,能夠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沖撞后的不悅情緒。好在這些矛盾在魏征生前都沒有激化,君臣的良好關系維系到了魏征離世。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的規(guī)格操辦他的葬禮,還把魏征的畫像放置到凌煙閣,經(jīng)常前去憑吊賦詩。他還派人立起了魏征碑,親自撰寫碑文。
然而僅僅半年之后,唐太宗就親手制造了“砸碑悔婚”的風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與魏征長子魏書玉的婚約,還砸毀了魏征的墓碑。這一舉動不僅震驚朝野,還為后人留下了唏噓的樣本。
唐太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據(jù)記載,魏征生前支持太子李承乾,并大力舉薦了原來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然而,魏征死后,李承乾竟冒險舉事,想發(fā)動第二個玄武門之變,爭奪皇位,無奈失敗。杜正倫和侯君集均為太子黨,兩人一個被貶,一個被殺。唐太宗想到兩人都是魏征舉薦,便懷疑魏征也參與了結黨營私。
這時,曾頗受魏征器重的褚遂良一看形勢不對,便主動告發(fā)魏征生前曾把給皇帝的奏疏拿給自己看。太宗聽后更加惱怒,終于親手推倒了魏征碑。
有些學者考證認為,唐太宗之所以如此遷怒于魏征,與當時的山東貴族以及關隴集團有關。當時,魏征的責任是接洽和監(jiān)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達到分合操縱各大政治集團的目的。
而魏征推薦出身山東盛門的杜正倫為相,還舉薦屬于關隴集團的侯君集出任武將,相當于集合了東西文武的社會勢力。魏征的行為不僅越過了太宗給的權限,而且有糾合勢力結黨謀權之嫌,令太宗無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征死后爆發(fā),太宗還是采取了極端的措施。
時隔半年多,唐太宗決意對高句麗用兵,并自負地說,魏征生前勸他不要東征高句麗是無稽之談。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倍感慚愧,便對群臣說:“如果魏征在的話,絕不會讓我犯這樣的錯誤。”他一邊自省,一邊又下令重立魏征墓碑,并讓魏征的兒子承襲魏國公的爵位。
看起來,盡管這對君臣在陰陽之隔后有過令人痛心的決裂,但終因唐太宗的悔過而獲得圓滿的結局。然而,史書記載的這些均符合事實嗎?
關于唐太宗與魏征的記載,主要見于司馬光、歐陽修等史學家所編寫的史書。其中關于魏征直諫、太宗納諫的故事詳盡生動,即使是君臣因小沖突而偶有不快,也終能讓太宗釋然,成為太宗虛懷若谷的佐證。因此,后人皆知君臣通力治國,肝膽相照,卻鮮有人知道魏征死后的這段心酸事。即便后來唐太宗怒而砸碑,也能夠悔悟改正,反而為君臣相知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戲劇化的成分。
然而,近年來對史書記載存疑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質(zhì)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推倒的碑有沒有重立?據(jù)相關學者考證,高四米的魏征墓碑上,碑首、碑側(cè)的花紋仍在,碑身卻非常平整,沒有刻字的痕跡。如果當時太宗下令重立墓碑,必定要撰文寫字,不會是一片空白。
此外,原來的碑長期側(cè)臥在碑座旁,左下角殘缺了一大塊,直到1998年冬天才由世界魏氏宗親總會出資修復。這說明,現(xiàn)存的魏征碑很可能不是太宗重立的,而是后人立的。
其次,唐太宗與魏征的君臣之情是否真的如記載的那般完滿?很多人懷疑,唐太宗在魏征生前就有殺他之心,甚至有人認為他重用魏征更多的是政治作秀。在權力傾軋、利益糾葛的朝堂上,如此理想的君臣之交恐怕是難以實現(xiàn)的。
那么,史學家們?yōu)槭裁匆绱嗣枥L那段往事呢?頌揚一位虛懷若谷的明君,謳歌一位剛直諫言的諍臣,并讓這對明君直臣的圓滿故事流傳千古,也許是為了讓后世君臣引以為范,讓君更圣明,臣更正直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真相固然重要,但從史學家描繪的君臣楷模中汲取精華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