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人物故事
歷史故事是學生通往歷史知識殿堂的有效途徑之一,它適應了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吸引力、趣味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史記中人物故事。
史記中人物故事1:你醉酒是量小,我醉酒是境界
在漢朝開國諸將之中,曹參的軍功也相當了得。自從他跟隨高祖劉邦起兵以來,走南闖北,戎馬倥傯,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重要的戰役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立下了“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的赫赫戰功,為西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盡管如此,論口才、謀略、指揮和管理,曹參的水平在開國諸將中仍然排不了第一,曹參能排名第一的,是他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態,甚至包括他的醉酒。
曹參和劉邦、蕭何都是同鄉,并且都是老相識。他們的親密友誼始于秦朝。那時候曹參是沛縣的獄掾,蕭何則是主吏。從劉邦開始起事時起,曹參就鐵了心跟隨他做事。
后來項羽自刎烏江,天下平定,劉邦高高興興做皇帝,封長子劉肥做了齊王,任命曹參做了齊國相國。高祖六年,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與諸侯剖符為憑,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傳而不斷絕。曹參得到了平陽的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食邑,被封為平陽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過了不久,朝廷派來的人果然來召曹參。盡管當年曹參和蕭何私交很深,但兩人各自做了將軍、相國之后,就有了很深的隔閡。然而,蕭何一生最大的特長就是善于識人,從來沒有看走過眼。等蕭何奄奄一息之時,他還是憑借自己的回光返照作出了正確的判斷,那就是極力向漢惠帝推薦曹參接替自己做相國。據記載,蕭何向孝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做事情沒有任何變更,一概遵循蕭何制定的法度。
曹參這人很好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人才。曹參選人和別人不同,他的眼睛只盯著那些不善文辭的厚道人,而對那些文采斐然,喜歡煽情的官員則見一個炒一個。他自己公開聲稱,特別膩味那些對于文字的細枝末節過分雕琢的官吏,認為那些人的目的在于追逐名聲。反正自己是相國,驅逐幾個下級官吏根本不用請示皇帝。等那些人都被趕走了,曹參自己就開始整天痛飲美酒。他是相國,俸祿本來就高,加上又有公務接待費,曹參知道,任憑怎樣喝都不會喝到財政赤字。
但是那些奉公守法的官吏和賓客們卻受不了,見曹參從來不理政事,他們紛紛勸誡。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么,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后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日子久了,大家就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漢朝時候,普通的官吏一般都要住在官衙里,曹參的后園就緊緊著官吏的宿舍,官吏也學著曹參的樣子每天飲酒歌唱,猜拳行令之聲此起彼伏,弄得一些老老實實做官的人心里煩躁不安。曹參的隨從官員們很厭惡這件事,但對此也無可奈何,于是就請曹參到后園中游玩,一起聽到了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狂呼亂叫的聲音,隨從官員們希望相國把他們召來加以制止。誰知曹參為現場熱烈的氣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反而叫人取來美酒,陳設座席,和下屬一起痛飲起來,喝到高興處,也高歌呼叫,與那些官吏們彼此應和。
因為每天喝得舒服,喝得愉快,喝得爽,大家都成了酒肉朋友,完全忘記了上下級之分,因此,曹參見手下人犯了錯誤,總是有意包庇,到處是表揚和自我表揚之聲,整個相府一團無原則的和氣。
這樣昏天黑地地喝,最終把一個人給喝毛了,此人越想心里越不好受,慢慢就有一種深深的感傷籠罩全身。此人就是漢惠帝。
漢惠帝越想問題越復雜,自己的相國為什么懶于政事呢?為什么天天呼酒買醉呢?他一定在逃避什么,一定在發泄什么。所有的疑問指向一個答案,那就是作為開國老臣,相國曹參發自內心地蔑視自己。
既然如此,惠帝便想了一個解決的辦法,讓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窋旁敲側擊地探探曹參的口風。
曹窋假日休息時回家,閑暇時陪著父親,把惠帝的意思變成自己的話規勸曹參。曹參聽了大怒,立馬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點兒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么要懲治曹窋?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
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惠帝說:“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您的才能好像也不如蕭何。”曹參說:“對啊,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那好,您繼續享受美酒去吧,什么時候不夠了就通知我一聲,國庫里美酒多得很呢。”
史記中人物故事2:餓死也不食周粟
中國史上最為著名的潔行之士,無疑是伯夷和叔齊。在他們之前還有一個潔身自好的隱士許由。堯做皇帝的時候,聽說許由是賢人,就想把天下讓給他。許由聽到這一風聲,趕忙隱遁到潁水之陽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緊鄰著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因為許由死后葬在這里,箕山又稱許由山。
堯又召許由做九州長,許由這次連聽都不愿聽了,跑到潁水之濱洗耳朵去了。這時,剛好巢父牽著牛犢來飲水,就問許由何以洗耳。許由說:“堯召我做九州長,我痛恨聽到這件事,所以洗耳。”誰知巢父諷刺許由說:“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與人不相往來,誰能見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這種方法沽名釣譽而已,別污了牛犢的口。”說完牽著牛犢去上游飲水了。
伯夷、叔齊是遼西小國孤竹君的長子和三子。父親欲立叔齊,父親死后,叔齊不愿繼位,要讓給伯夷。伯夷也不愿繼位,逃走了。叔齊步伯夷的后塵也逃走了。國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周文王)善養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陜西扶風),西伯剛死,周武王繼位,把父親的木制靈位載在戰車上,正準備東進,討伐以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的紂王。伯夷、叔齊不顧安危,勒住武王的馬韁勸諫說:“父親死了不葬,卻發動戰爭,能說是孝嗎?以臣弒君,能說是仁嗎?”姜太公稱許伯夷、叔齊是義人,派兵丁攙扶著他們離去了。
伯夷、叔齊指責武王伐紂是不孝不仁。
武王以正義戰爭勝利者的名義,榮登大朔,謚父親周侯西伯為周文王,中國史上正統的譜系確立了。“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齊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來的天下,因此他們以周王朝為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維生。
采薇而食的日子并不好過,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采薇》這篇小說中甚至給伯夷、叔齊列了一個薇菜的食譜: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蜀漢譙周在《古史考》中記載了一個伯夷、叔齊餓死的傳說:
野有婦人謂之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餓死。
這是一個尖銳的指控。薇也是周朝的草木,你們不食周粟,卻食周的草木,性質有何不同?面對這個尖銳的指控,伯夷、叔齊的道德優越感現出了巨大的裂痕,不能兩全之下,只好餓死了事。
死前,伯夷、叔齊作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強盜來代強盜呀不知道這的不對。
神農虞夏一下子過去了,我又哪里去呢?
唉唉死罷,命里注定的晦氣!
史記中人物故事3:我不笑,是因為時辰未到
周幽王十分為難:自己的這個寵妃褒姒,論容貌當然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女,可就是不愛笑,自打進宮之后,還沒有見過她一展歡顏。
周幽王從來沒有懷疑過褒姒的身世。褒姒的身世說來話長,要一直追溯到夏朝。
大概是夏朝的末代皇帝桀在位的時候,有一天有兩條龍棲在院子里,說:“我們是褒國的先君。”夏桀趕緊讓太史占卜,結果,殺、趕走、留下來都不吉利,吉利的是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這是龍的精氣所在。于是夏桀搭起祭壇,擺下幣、帛等祭品,還當場作了一篇頌詞,表達了收集二龍口水的虔誠愿望。兩條龍享受完祭品,聽完阿諛之詞,心滿意足地離去,留下了唾液。
夏桀把唾液裝在珍貴的木匣子里,兢兢業業地珍藏起來。夏朝滅亡后,木匣子傳給了殷;殷亡后,又傳給了周。歷經三代一千余年,皆視之為禁忌,無人敢打開。到了周厲王末年,周厲王這個冒失鬼好奇地打開木匣子,想看看里面到底裝著什么東西。結果發現龍的唾液既沒有蒸發,也沒有凝固,還保持著液體狀態。這個木匣子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冰箱。
木匣子一打開,龍的口水就遍流庭院,一發而不可收拾。周厲王一看傻了眼,萬般無奈之下,找來一大群婦女裸體鼓噪,除魔驅邪。那唾液遭遇到這種詛咒,于是化作“玄黿”,就是變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潛入后宮。一個年輕的宮女正往外走,劈面遇見了這只大蜥蜴,像所有圣人的母親一樣,心中感應,若有所動,長到出嫁的年齡就奇怪地懷了孕,因此被囚禁了起來。
這一胎一直懷了四十年,直到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在位的時候,才生下一個來歷不明的女嬰。因為是“無夫而生子”,生得又是如此的曠日持久,宮女頂不住來自朝野的輿論壓力,恐懼之下,就把這個女嬰隨便扔到了路旁。
周宣王時,國勢已經衰落,國運相應地也就被奇異的事件所籠罩,甚至于有童女到處傳唱著一首童謠:“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桑木做成強弓,細草編成箭袋,周王國不再存在(柏楊譯文)。周宣王聽到后,立刻下了不準販賣“檿弧箕服”的禁令。誰知事情就有這么湊巧,恰巧有一對夫婦在販賣這兩件東西,周宣王派人把他們抓起來,要砍他們的頭。夫婦二人連夜逃亡,途中,恰巧在路旁看見那個宮女拋棄的女嬰,正在夜啼,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二人動了憐憫之心,遂收留了這個棄嬰。此后,夫婦二人一路逃亡到褒國,在褒國定居下來。那個棄嬰也漸漸長大,出落得花容月貌,養父母給她取名叫褒姒—姓姒名褒。姓姒是追溯到夏朝褒國二君化龍吐涎之事,夏朝國姓為姒;名褒是為了紀念她在褒國保住了小命,獲得了新生。
這么復雜曲折的經歷,周宣王的兒子周幽王怎么可能知道?周幽王繼位后,這位著名的亡國之君,同所有的亡國之君一樣,殘暴,昏庸,淫蕩,不顧百姓死活,遍選天下美女充實后宮,重用佞臣虢石甫。朝中大臣、褒國國君褒珦的勸諫之言非但不聽,還將褒珦下獄治罪。褒國為了營救褒珦,遂進獻美女褒姒,以贖其罪。果然,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8年),一見到褒姒的美色,周幽王就驚為天人,放了褒珦不說,還在褒姒生下兒子伯服之后,廢掉原來的皇后申后和太子,封褒姒為皇后,伯服為皇太子?吹竭@種情況,太史伯陽感嘆說:“禍害已經形成了,周即將滅亡了!”
周幽王愛煞了褒姒,百般取悅美人,抓耳撓腮搜腸刮肚想出了無數的餿主意,褒姒就是鐵面無私,堅決不笑。在佞臣虢石甫的攛掇之下,周幽王居然想出了“烽火戲諸侯”的著名“奇計”,在驪山大舉烽火。待各路諸侯快馬加鞭趕來勤王,才發現是一個騙局?吹街T侯們勞累、困惑繼而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萬馬奔騰、人仰馬翻卻無功而返的尷尬場景,褒姒毫無心肝地大笑起來。一而再,再而三,周幽王兀自陶醉在美人開顏的喜悅之中,哪里料得到“一笑傾國”啊—被廢的申后的父親申侯,聯絡繒國和西夷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再舉烽火征兵的時候,屢屢受騙的諸侯再也不上當了。“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西周滅亡。
褒姒被擄去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