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外東路衍祺門楹聯欣賞
衍祺門,乾隆花園正門。
心田凈洗全如水;
鼻觀清芬詎必蓮。
——乾隆題衍祺門
北京故宮外東路衍祺門楹聯欣賞
衍祺門,乾隆花園正門。
心田凈洗全如水;
鼻觀清芬詎必蓮。
——乾隆題衍祺門
景祺閣位于內廷外東路、寧壽宮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嘉慶七年(1802)和光緒十七年(1891)加以修繕。景祺閣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7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后區中路建筑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七年(1802)、光緒十七年(1891)兩次重修。
寧壽宮位于皇極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為寧壽宮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后殿,遂改稱后殿為“寧壽宮”。
寧壽宮花園位于寧壽宮后區西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一年(1776)改建寧壽宮時,在后區西部南北長160m,東西寬約40m的窄長地段內建成一座花園,以備乾隆皇帝歸政后游賞,故又稱乾隆花園。
古華軒為寧壽宮花園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軒為座北面南的敞軒,面闊3間帶回廊,正面懸掛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卷棚歇山式頂,黃琉璃瓦綠剪邊。
遂初堂位于寧壽宮花園中軸線上,古華軒后,為寧壽宮花園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慶、光緒年間重修。遂初堂面闊5間,進深3間,坐北面南,黃琉璃瓦卷棚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前后出廊。
佛日樓,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仿建福宮花園中的慧曜樓而建,北依寧壽宮北宮墻,東有石梯與梵華樓相連。樓為2層,上下各3間,黃琉璃瓦綠剪邊卷棚歇山頂。
符望閣位于寧壽宮花園第四進院落,為該院的主體建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嘉慶七年(1802)修,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符望閣在形制上模仿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平面呈方形,外觀兩層,內實三層,四角攢尖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