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東翼文華殿楹聯(lián)欣賞
文華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協(xié)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于紫禁城東部,并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于文華殿。后因眾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參與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仍改為皇帝便殿,后為明經(jīng)筵之所,建筑隨之改作黃琉璃瓦頂。嘉靖十七年(1538),在殿后添建了圣濟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華殿建筑大都被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始重建,其時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規(guī)橅殆依明制為之”。乾隆年間,在圣濟殿遺址上修建了文淵閣。文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華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東西山墻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臺,有甬路直通文華門。后殿曰主敬殿,規(guī)制與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后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明清兩朝,每歲春秋仲月,都要在文華殿舉行經(jīng)筵之禮。清代以大學(xué)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當經(jīng)筵講官,滿漢各8人。每年以滿漢各2人分講“經(jīng)”、“書”,皇帝本人則撰寫御論,闡發(fā)講習(xí)“四書五經(jīng)”的心得,禮畢,賜茶賜座。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明代設(shè)有“文華殿大學(xué)士”一職,以輔導(dǎo)太子讀書。清代逐漸演化形成“三殿三閣”的內(nèi)閣制度,文華殿大學(xué)士的職掌變?yōu)檩o助皇帝管理政務(wù),統(tǒng)轄百官,權(quán)限較明代大為擴展。
詎為飾其貌;
還因尊所聞。
——康熙題文華殿
道契松云,心傳符赤帝;
祥呈河洛,治統(tǒng)啟青皇。
——佚名題文華殿
道脈相承,經(jīng)典昭垂千圣緒;
心源若接,羹墻默契百王傳。
——乾隆題文華殿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萬幾清暇,瑤編披覽惜三余。
——張居正題文華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