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
元好問
(1190~1257)金元之際著名詩人。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十四歲師事郝天挺,二十歲出游京師,詩名大噪。興定五年(1221),登進士第。不仕,往來箕、潁間,創(chuàng)作甚富。正大三年(1226)起,先后為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南陽縣令,擢尚書省掾。后歷任左司都事、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蒙古軍圍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好問在圍城中。崔立叛金降蒙古,元好問被迫為崔立寫功德碑。他又上書當(dāng)時在蒙古國執(zhí)政的耶律楚材,推薦馮叔獻、王鶚、楊奐等五十余人,請為安置存養(yǎng),以存斯文。蒙古軍既據(jù)開封,他與其他降蒙的金臣被拘管于聊城。其后,他頻年游歷在山東、河北、山西各地,成為當(dāng)時北方文壇的領(lǐng)袖。1252年(蒙哥二年),他與張德輝赴漠北,覲見蒙古藩王忽必烈,奉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希望利用忽必烈來振興儒學(xué)。1257年病死。
他的詩作,五言詩風(fēng)格高古沉郁,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長短句慷慨激昂。力矯前此金詩在江西詩派影響下的形式主義頹風(fēng)。在內(nèi)容上,反映了當(dāng)時北方人民在兵變之余,連年喪亂的苦難。他對詩詞創(chuàng)作理論也有獨特的造詣。著有《杜詩學(xué)》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一卷、《詩文自警》十卷。晚年以編纂金史自任,四處搜集史料,著錄達百萬字,取名為《野史》,成為元人修《金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又輯金代詩人兩百五十余人的詩作,并以詩存史,各系作者小傳,名《中州集》。當(dāng)時一些名人的碑銘、墓志多出其手。有《元遺山先生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