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
史思明
(703~761) 唐安史之亂的禍首之一。營州寧夷州突厥族中的雜胡。本名窣干。與安祿山同鄉(xiāng)相善,亦通曉若干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為互市牙郎。以驍勇有智計,為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所知,任為捉生將。天寶初,累立戰(zhàn)功,官至將軍、知平盧(今遼寧朝陽)軍事。曾到長安奏事,唐玄宗很賞識他,賜名思明。遷大將軍,北平太守。天寶十一載(752),安祿山薦他為平盧兵馬使。
安祿山叛變后,令他經(jīng)略河北。天寶十五載,思明攻陷常山(今河北正定),執(zhí)太守顏杲卿。后李光弼、郭子儀軍至河北,屢敗思明。此時,潼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東北)被安軍攻下,不久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位,郭、李引軍赴靈武,河北十三郡復(fù)盡陷于思明。安祿山任思明為范陽(今北京)節(jié)度使。至德二載(757),思明率兵十萬圍李光弼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安祿山被其子慶緒所殺后,思明歸守范陽。同年冬,安慶緒敗退鄴郡(今河南安陽),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思明,遂遣使赴范陽征召精兵,并謀除思明。思明遂以所領(lǐng)十三郡及兵八萬降唐,受封為歸義王、范陽節(jié)度使。半年后,復(fù)叛,并與安慶緒遙相呼應(yīng)。乾元二年(759)三月,思明率軍增援安慶緒于鄴郡,大敗唐九節(jié)度使之軍,隨即殺安慶緒,還范陽,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同年九月南犯,攻陷汴州(今河南開封)、洛陽。上元二年(761)二月,敗李光弼軍于洛陽西北的邙山,唐廷震恐,于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屯兵備御。思明素愛少子史朝清,欲立之為太子,這時遂命長子朝義攻陜州,不克。思明便一再聲稱要斬朝義,三月,為史朝義與部將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