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
李道宗
李道宗(600—653年),字承范,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名將。
李道宗為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親李韶,被追封東平王,贈戶部尚書。李道宗則封為略陽郡公,起家左千牛備身。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割據(jù)勢力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舉兵南下,太原告急。六月二十六日,李淵以右仆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討伐劉武周。九月,裴寂在度索原(今山西介休東南介山下)戰(zhàn)敗,劉武周進逼河?xùn)|。
十一月,李世民率軍自龍門關(guān)(今山西河津西北)乘堅冰過黃河,屯兵柏壁,與劉武周主力宋金剛軍對峙,并同固守絳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絳)的唐軍形成犄角之勢,進逼宋金剛軍。李道宗時年十九歲(新舊《唐書》記載為十七歲,應(yīng)有誤),也隨秦王李世民前去抵抗。李世民登柏壁城(新舊《唐書》記載為玉壁,玉壁在今山西稷山西南,與柏壁相距不遠,但玉壁在隋、唐兩朝無戰(zhàn)史,柏壁則是河?xùn)|之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所以這里以柏壁為準)觀察軍情,回頭問李道宗:“賊恃其眾來邀我戰(zhàn),汝謂如何?”李道宗答道:“群賊乘勝,其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競。今深壁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致竭,自當離散,可不戰(zhàn)而擒。”李世民說:“汝意暗與我合 。”(《舊唐書·李道宗列傳》)后唐軍諸將皆請求出擊,李世民則對眾將說:“金剛懸軍深入,精兵猛將,咸聚于是,武周據(jù)太原,倚金剛為捍蔽。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利在速戰(zhàn)。我閉營養(yǎng)銳以挫其鋒,分兵汾、隰,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zhàn)。”(《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八》)對照前后兩句話,從中不難看出李道宗的話對李世民的決策起了很大的影響。
武德三年(620年)四月十四日,與唐軍相持約5個月的宋金剛軍終因糧秣斷絕,被迫以尋相部為后衛(wèi),向北撤退。李世民即率軍跟蹤追擊,于二十三日在介州(今屬山西)大敗宋金剛,劉武周放棄并州與宋金剛逃往突厥,后為突厥所殺。時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收集敗軍鎮(zhèn)守介休,李道宗與宇文士及奉李世民之命前去招降,尉遲敬德遂舉城而降。唐軍奪回河?xùn)|要地,對鞏固關(guān)中,爾后爭奪中原具有重要意義,李道宗也功不可磨。
七月至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又率軍于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zhèn)西)地區(qū),先后擊破鄭帝王世充、夏王竇建德軍二大勢力。李道宗在此次作戰(zhàn)中又屢建戰(zhàn)功。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部起兵反唐。至十二月,劉黑闥軍盡復(fù)竇建德故地。又遣使北連突厥。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恢復(fù)竇建德時文武百官的職位,設(shè)法行政均效法竇建德,使唐朝在河北的統(tǒng)治受到嚴重威脅。李道宗再次隨李世民出征。雙方相持60余日,劉黑闥暗中率軍襲擊李世績軍,李道宗隨李世民率襲擊劉黑闥軍側(cè)后以救援李世績,結(jié)果被劉黑闥包圍,此時尉遲敬德率勇士沖入包圍,李道宗與李世民趁勢脫險。三月二十六日,唐軍大敗劉黑闥,劉黑闥逃入突厥。
十一月初八,唐封宗室李道宗等十八人為郡王,李道宗此時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總管。朔方割據(jù)勢力梁師都據(jù)夏州(治巖綠,今陜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遣其弟梁洛仁帶幾萬突厥兵包圍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李道宗據(jù)城固守,并尋隙出擊,大敗突厥軍。唐高祖聞訊后,稱道不已,并對左仆射裴寂、中書令蕭瑀說:“道宗今能守邊,以寡制眾。昔魏任城王彰臨戎卻敵,道宗勇敢,有同于彼。”(《舊唐書·李道宗列傳》)遂封李道宗為任城王。時突厥與梁師都相勾結(jié),派郁射設(shè)進駐五原(今陜西定邊)故地,李道宗率軍將郁射設(shè)趕出五原,振耀威武,并向北開拓疆土千余里。此戰(zhàn),李道宗采取據(jù)城固守,待敵懈怠的策略,一舉擊敗強敵,并為大唐開疆拓土千余里。
唐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軍多次南下攻擾唐邊。八月十九日,突厥襲擾靈武,二十三日,李道宗率軍將其擊敗。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部在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quán)。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貞觀元年(627年),李道宗征拜鴻臚卿,歷左領(lǐng)軍、大理卿。時唐太宗將經(jīng)略突厥,又拜李道宗為靈州都督。
在隋末唐初時,突厥趁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不休,開始重新崛起,屢次發(fā)兵南下騷擾,唐高祖對突厥采取了優(yōu)容策略。唐太宗繼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培養(yǎng)出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精銳部隊。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初四,突厥軍進擾河西。唐太宗以此為借口,于二十三日詔命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率所部反擊突厥。同時以并州都督李績?yōu)橥h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wèi)孝杰為恒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率兵10余萬,皆受李靖節(jié)度,分6路共同反擊突厥。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在靈州擊敗突厥兵。
貞觀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所部大破頡利可汗部,頡利可汗逃往靈州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欲投奔吐谷渾。三月,李道宗領(lǐng)軍進逼,讓蘇尼失交出頡利。頡利可汗率幾名騎兵趁夜逃跑,藏于荒山野谷中。蘇尼失害怕,忙派騎兵將頡利可汗抓回。十五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領(lǐng)大批兵力包圍沙缽羅營帳,俘頡利可汗送回長安,蘇尼失舉兵投降,至此漠南之地遂空,北部邊境數(shù)十年無大戰(zhàn)事。李道宗因功賜實封六百戶,召拜刑部尚書。
貞觀五年(631年)四月十三日,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斛薛部(歸附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反叛,李道宗率部追擊,將其擊破。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謀,進襲唐廓(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南)、蘭州,使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廓受到威脅。六月,唐遣左驍衛(wèi)大將軍段志玄率軍反擊,追至青海湖后班師。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渾再次寇擾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唐太宗大為震怒,下決心大舉征伐吐谷渾。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和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為副將,同時出征的還有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利州刺史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和歸唐的東突厥及契苾何力等軍。
吐谷渾聞唐軍將至,退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已距唐軍幾千里。諸將商議準備回軍,李道宗則堅持追擊,得到李靖的同意,但侯君集卻反對,李道宗遂率偏師急行軍十日,于貞觀九年(635年)閏四月初八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吐谷渾部。吐谷渾部憑險殊死作戰(zhàn),李道宗派千余騎逾山襲其后,吐谷渾腹背受敵,大敗而逃。伏允可汗燒盡野草,輕兵入磧。
李靖分兵兩路追擊,自李大亮、薛萬均等部由北路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李道宗和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李靖一路進展順利,二十三日在曼頭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帶)、二十八日在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南)、接著又在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接連獲勝。李道宗和侯君集率南路唐軍在沓無人煙地區(qū)行軍2000余里,途經(jīng)無水無草的破羅真谷(在今青海都蘭東南一帶)時,只能“人齔冰、馬瞰雪”,于五月間在烏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眾,俘其名王驍將。伏允可汗向西敗走,準備渡突倫川(又稱圖倫磧,今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投奔于闐。李靖部將契苾何力聞訊,率驍騎追上伏允可汗,伏允可汗僥幸脫逃,五月,在走投無路的絕境中自縊身亡。南路唐軍繼續(xù)進逾星宿川(即今青海黃河上源星宿海),至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與李靖軍勝利會師。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歸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渾成為唐朝屬國,唐西北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貞觀十一年(637年)六月十五日,李道宗遷禮部尚書,改封江夏郡王,同時被封的還有河間郡王李孝恭。不久便因貪贓入獄。唐太宗因此事對侍臣們說:“朕富有四海,士馬如林,欲使轍跡周宇內(nèi),游觀無休息,絕域采奇玩,海外訪珍羞,豈不得耶?勞萬姓而樂一人,朕所不取也。人心無厭,唯當以理制之。道宗俸料甚高,宴賜不少,足有余財,而貪婪如此,使人嗟惋,豈不鄙乎!”(《舊唐書·李道宗列傳》)遂免李道宗的官職,削其封邑,以王就第。
貞觀十三年(639年),李道宗又被起用,為茂州都督,還未上任,又轉(zhuǎn)為晉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再拜為禮部尚書。
當時侯君集于十二月攻滅高昌,回京后,自恃功高,頗有怨望。正值李道宗侍宴,便從容地說:“君集智小言大,舉止不倫,以臣觀之,必為戎首。”唐太宗問道:“何以知之?”李道宗回答:“見其恃有微功,深懷矜伐,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非毀時賢,常有不平之語。”唐太宗說:“不可億度,浪生猜貳。其功勛才用,無所不堪,朕豈惜重位?第未到耳。”貞觀十七年(643年),侯君集果因參與太子李承干謀反未成而被殺。事后,唐太宗笑著對李道宗說:“君集之事,果如公所揣 。”(《舊唐書·李道宗列傳》)
貞觀年間,朝鮮半島上并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保持朝貢關(guān)系。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麗聯(lián)合圖謀斷絕新羅與唐的通道。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出兵征討高麗。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績?yōu)檫|東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為遼東道副總管,率步騎兵6萬及蘭、河二州降胡進逼遼東。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唐太宗由洛陽出發(fā),親征高麗。
此前,唐太宗準備攻打高麗,先派營州都督張儉率輕騎度到遼東去查看形勢,張儉由于膽小,不敢深入。李道宗請求率百騎前往。唐太宗許之,然后約定了所用時間,李道宗說:“臣請二十日行,留十日覽觀山川,得還見天子。”(《新唐書·李道宗列傳》)隨即秣馬束兵,旁南山入高麗境地。任務(wù)完成后準備撤回,此時發(fā)現(xiàn)退路已被高麗軍切斷,李道宗遂率部走小路如期反回。唐太宗稱贊道:“賁、育之勇何以過!”(《新唐書·李道宗列傳》)遂賜其黃金五十斤,絹千匹。
出征后,李績采用疑兵之計,秘密北上直趨甬道,于四月初一從通定鎮(zhèn)(今遼寧新民西北遼河西岸)渡過遼水(即遼河),到達玄菟。高麗大駭,各城皆閉門自守。初五,李道宗率數(shù)千人馬到達新城(今遼寧沈陽東北),派折沖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騎兵逼近城門,守軍不敢出戰(zhàn)。十五日,李道宗與李績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2萬余人,獲糧食10余萬石。
唐軍進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初八,高麗步騎兵4萬余人救援,李道宗率4000騎兵迎擊。軍中士兵都認為眾寡懸殊,不如挖深濠溝加高壁壘堅守,等侯大軍到來時在戰(zhàn)。李道宗說:“不可。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zhàn)必摧。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舊唐書·李道宗列傳》)李績也認為有道理,遂與高麗軍展開激戰(zhàn),行軍總管張君乂接戰(zhàn)不利,敗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觀察敵陣,見高麗軍陣形混亂,遂率領(lǐng)幾十名驍勇騎兵沖擊敵陣,左進右出,右進左出。李績又領(lǐng)兵助陣,大敗高麗軍,斬首千余級。初十,唐太宗御駕渡過遼水,駐扎在馬首山(即今遼寧遼陽西南首山),對李道宗大為贊賞,賜奴婢四十人。十七日,唐軍攻占遼東城,殺死萬余人,俘獲高麗兵萬余、男女4萬口,以其城置遼州。
六月二十日,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下,縱兵攻城,守軍憑堅城固守。此時,安市百姓聞知李績奏請克城后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軍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安市城東南角筑土山,漸漸逼近城墻,城中也不斷加高城墻拒戰(zhàn)。士卒輪番作戰(zhàn),每日達六七次,唐軍用沖車和發(fā)射石塊,撞開城墻垛,城中隨即立木柵欄以堵塞缺口。李道宗腳部受傷,太宗親自為他針炙,并賜給他御膳。。唐軍晝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日,土山頂離城只有幾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內(nèi)。此時李道宗讓果毅都尉傅伏愛領(lǐng)兵駐守在山頂以防備高麗兵突襲。不巧的是土山坍毀,壓向城墻,城墻也崩塌,正趕上傅伏愛擅離職守,使數(shù)百名高麗兵從城墻缺口處出來迎戰(zhàn),乘混亂之機搶占了土山,挖溝塹守護。唐太宗大怒,將傅伏愛斬首示眾(一說李道宗失于部署,歸罪于傅伏愛),命諸將攻城,但唐軍連攻三天未能奪回。李道宗光著腳到唐太宗的麾旗下請罪,唐太宗說:“汝罪當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此時已近深秋,遼東一帶早寒,草枯水凍,軍糧將盡,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師還朝,李道宗與李績領(lǐng)步騎兵4萬人負責(zé)殿后。唐廷此次東征高麗,前后一年,攻占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等10城,獲7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余人,唐軍陣亡近2000人,戰(zhàn)馬損失十之七八。唐軍雖斬獲頗豐,但并未達到預(yù)期目的。高麗直到高宗時期才被滅掉。
此時,薛延陀多彌可汗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發(fā)兵入寇夏州,為右領(lǐng)軍大將軍執(zhí)失思力擊敗。不久,多彌可汗再次發(fā)兵進犯夏州。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詔令李道宗征發(fā)朔、并、汾、箕、嵐、代、忻、蔚、云9州兵馬鎮(zhèn)守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右衛(wèi)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征發(fā)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10州兵馬鎮(zhèn)守勝州(治榆林,今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將軍薛孤吳,征發(fā)靈、原、寧、鹽、慶5州兵馬鎮(zhèn)守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又命執(zhí)失思力征發(fā)靈、勝2州的突厥兵,與李道宗等人相互呼應(yīng)。薛延陀軍入塞,見唐軍已有防備,未敢貿(mào)然進攻。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遂于六月十五日命李道宗、阿史那社爾為瀚海安撫大使,執(zhí)失思力率突厥兵,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苾何力統(tǒng)領(lǐng)涼州及胡族兵,代州都督薛萬徹、營州都督張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并進,進攻薛延陀。多彌可汗見大勢已去,率數(shù)千騎投奔阿史德時健部落,回紇發(fā)兵進攻該部落,殺死多彌可汗,其宗族也被屠戳殆盡。薛延陀余眾7萬余口向西潰逃,擁立夷男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即今蒙古共和國境內(nèi)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李績至郁督軍山,擊敗佯裝乞降的伊特勿失,將咄摩支帶回長安。李道宗則率兵渡過沙漠,薛延陀達官阿波率數(shù)萬人抵抗。李道宗將其擊敗,殺千余人,乘勝追擊200里。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jié)、阿跌、契苾、跌結(jié)、渾、斛薛等鐵勒11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求置唐官,同為編戶,并設(shè)州郡。唐滅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李道宗不僅是當時屢立戰(zhàn)功的名將,同時他在唐與吐蕃的聯(lián)姻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公元七世紀初,雅隆(今西藏窮結(jié))悉補野部首領(lǐng)松贊干布(即棄宗弄贊)弱冠嗣位,在部族聯(lián)盟基礎(chǔ)上,建立奴隸制王朝。貞觀八年,贊普(吐蕃君主的專用稱號)松贊干布聽說突厥及吐谷渾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隨唐使馮德遐入唐,多帶金寶,奉表求婚,唐太宗未許。使者回報系吐谷渾王離間所致。松贊干布大怒,即發(fā)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諸羌。十二年八月,吐蕃軍號稱20余萬進屯唐松州(治嘉城,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進貢金帛,聲稱來迎娶公主。后為唐軍所敗,松贊干布遣使到長安謝罪,并再次請求通婚。唐太宗應(yīng)允。松贊干布十分歡喜,立即準備了豐厚的聘禮,黃金五千兩,珠寶珍玩數(shù)百件,命大論祿東贊到長安納聘。
十四年十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向唐太宗述說松贊干布仰慕大國,殷切請求結(jié)親的愿望和誠意,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十五年正月,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據(jù)說文成公主就是李道宗的女兒。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以前,雙方都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文成公主安全送入吐蕃,所以唐太宗決定由李李道宗前往護送。入吐蕃的行程,事先也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吐谷渾邊境修筑了行館,作為公主和隨從人員中途作較長時間的休息,以熟悉高原的氣候。十五日,李道宗護送李道宗離開長安。行至大城鄯城(今西寧)時,大隊作了停留。然后前行200余里到險峻的赤嶺(今青海日月山),下車換乘馬,進入吐谷渾境內(nèi)。在此一行人受到河源郡王諾易缽和弘化公主的熱烈歡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館。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休息,解除旅途疲勞以后,又繼續(xù)西行。在吐谷渾和吐蕃邊界的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松贊干布率軍按約早已到此等候迎接。見到前來護送的李道宗,松贊干布非常恭敬,執(zhí)子婿這禮。行過親迎禮后,李道宗告別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回朝復(fù)命,勝利完成了他的歷史史命。文成公主入藏后,為漢藏兩族的友好關(guān)系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性,這一切和李道宗都是密不可分的。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道宗因身體不適請居閑職,轉(zhuǎn)為太常卿。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李道宗加授特進,增實封并前共六百戶。
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遺愛(房玄齡之子)、薛萬徹、柴令武(柴紹之子)因謀反被殺。李道宗平時即與長孫無忌、褚遂良不和,二人便誣陷李道宗與房遺愛有交結(jié),結(jié)果李道宗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于途中去世,時年五十四歲。后長孫無忌、褚遂良被下獄后,李道宗才又追復(fù)官爵。李道宗子李景恒,降封盧國公,官至相州刺史。
在評書《薛家將》中,李道宗被描寫成無惡不作的人,實際上并非如此。李道宗晚年時十分好學(xué),敬慕賢士,不以以勢凌人,李氏宗族中,唯有李道宗與河間王李孝恭兄弟二人最為當時人們所稱頌。貞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唐太宗大擺酒宴,同州刺史尉遲敬德參加宴席,見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勃然大怒。時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首,反覆勸解。尉遲敬德竟用拳頭毆打李道宗,一只眼睛幾乎被打瞎。但李道宗并未與其計較。在唐太宗的規(guī)勸下,尉遲敬德從此才約束自己。
唐太宗在評論當時名將時說:“于今名將,惟世績、道宗、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