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
赫德
赫德(1835~1911)
清末英帝國主義侵華代表人物之一。北愛爾蘭人。在中國任海關總稅務司長達四十五年(1863~1908),被清廷視為“客卿”。他于1854年(咸豐四年)來華,1854~1858年間,先后在英國駐寧波和廣州領事館擔任翻譯和助理。1859年起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粵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起,代理總稅務司職務。1863年11月(同治二年十月)繼李泰國任海關總稅務司。1885年(光緒十一年)6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華公使,未就。1908年休假離職回國,仍掛總稅務司的頭銜,直至逝世。
在主持中國海關的近半個世紀中,赫德在海關建立了總稅務司的絕對統(tǒng)治,并把他的活動伸向中國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個方面。他通過攫取海關行政權,進一步侵奪中國港口的引水權;通過海關會審制度的建立,擴大海關稅務司對海關案件的審判權。同時,他還把中國的郵政權控制在海關稅務司手中,并利用關稅的抵押擔保,直接參與中國舉借外債的活動。他曾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顧問的身分參與清朝政府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各種交涉,如1885年的中法和約草案,1887年的中葡里斯本會議草約,以及后來的中緬交涉和印藏交涉等。甚至曾被清政府派駐倫敦直接代表中國政府同外國商議條約草案,所處的地位遠遠超過中國駐倫敦的使節(jié)。他還插手中國的文教事業(yè),如中國第一個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的經(jīng)費來自海關稅收,負責人也由總稅務司推薦。他深受清政府的信任,以至封疆大吏如總督的任命,有時也要咨詢和采納他的意見。
1911年9月20日(宣統(tǒng)三年七月二十八),赫德病死于英國白金漢郡。死后第二天,頻于覆滅的清王朝追授他為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