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導游詞 篇1
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動工,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為廣東72縣陳氏族人捐資合建的宗族祠和書院。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后,改辦學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這座建筑,成立了專門保護機制,多次進行修葺,于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藝術博物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的主體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為1.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0米,“深三進,廣五間”,包括九座廳堂,東西齋10座房子和其間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計19座,聚賢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軸線依次布列,相互間以長廊聯通,組成外封閉、內開放的形式。門前坪地和東西后三院環繞四周,與內部庭院相應。從外往里望去,長廊貫穿南北,庭院層層相通,一進高于一進,最高處達16.8米。這種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虛實相應,前低后高的形式體現了我國南方祠堂建筑的規矩和傳統的藝術風格。因此陳家祠被譽為“嶺南藝術建筑明珠”。
【建筑特點】
陳家祠的建筑特點有兩個,一是每座房子從柱基到瓦脊全都綴滿了石雕、磚雕、木雕、泥塑、陶塑、鐵鑄和彩繪,玲瑯滿目。他們的題材都是著名的歷史故事和地方風物,精雕細刻,用材講究,確確實實是一座宏偉瑰麗的民間藝術寶庫。二是極富嶺南風味。那些華麗的裝飾,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門和各種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現了嶺南的建筑風格。長廊貫通全院遮陽擋雨,房舍高大陰涼,內外庭院滿目蒼翠,與廣州亞熱帶氣候十分適應,讓人覺得優雅宜人,極富嶺南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