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石】賈平凹散文創作始于80年代初,在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零星有過一點散文面世。從1981年起,他開始了進攻散文方面,落款寫在靜虛村的一系列一手。事實上,如《丑石》等在讀者中也迅速產生了影響。這篇借物說理的散文,借助了一個公認為平凡的對象——一塊頑石,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作者通過強烈的對比,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的無知,并不能掩蓋和抹殺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在形象的貶值里,精神增值了!我們不能僅憑事物的外表,去評論它的價值。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用心靈看到的才是真的。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丑石讀后感400字
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以丑為美的石頭是最受人尊敬的。
我,曾經丟棄過許多丑石,那是因為我覺得它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我挑出喜歡的石頭,但卻扔掉了丑陋的石頭。我尊重美石,卻忽略了丑石的感受。現在想想,我太卑鄙了!
在我周圍,有丑有美。我們班是一個整體,而有些人不完成作業,中午吃完飯以后回班就說話,紀律委員喊破嗓子,沒人聽。站在校門口的人都能聽見我班的聲音。他們沒有責任心,不為我們集體著想而有些同學在專心做作業,不說話。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它們有集體榮譽感。在集體環境中,不是一個人品德好全班就好,而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影響了整個班。到午自習上課鈴響了好長時間,仍然有人說話。紀律委員管不了,老師也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