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通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導入部分,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地震給大家帶來的災難,給下文做好鋪墊、我讓學生觀看洛杉磯發生地震時的圖片,一邊出示圖片一邊由我講述地震在瞬間造成的橋梁受損,道路癱瘓,失去親人的悲痛。讓學生猶如身臨現場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毀滅性。然后引入入在這樣可怕的地震中演繹了一幕父親救兒子得動人情景,讓我們去走進他們。在引導學生深究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理解“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一句話時,我著重抓住描寫父親外貌、動作描寫的重點句的品讀,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我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孩子們在反復品讀、感悟的基礎上理解父親為了救兒子,整整挖了36小時,突出了挖的時間之長,之艱難。“是什么力量讓父親如此這樣辛苦,不顧生命安全去救自己的孩子呢?”學生順勢就會說出是這一句話的力量,這時父愛的力量。最后,通過出示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父親、母親和孩子感人事跡的圖片,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愛的力量。
整節課就在我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接近了尾聲,從學生眼睛中我看到了他們的投入與熱情,但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班個別孩子那綻開的笑臉。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失敗了,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雖然理解了文章,但并沒有真正走人文本,去真正的感受父愛的偉大。思索了許多,反思了好久,我覺得我的投入激情,一名優秀的教師她不但是一個語言家,而且還是一個表演家。我們不但要把它說出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它“演”出來,這種“演”是面部的激情高漲,是語言的抑揚頓挫、是肢體的一起一伏,是跟文本一起哭,是跟文本一起樂。我想只有這樣,學生才和我們能達到情感的共振。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生機的課堂。其次,在引導學生時總覺害怕學生說不到,做不到,從而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學習,用自己的語言代替了學生語言。學生失去了展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呢也不能做的從容自如。我們應深刻的了解到,在課堂這個大舞臺上,我們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應該是我們可親可愛的學生,我們是這個舞臺的策劃者,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的孩子跳出絢麗多彩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