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花將對酒,留雪擬彈琴。”“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峨眉牽白鹿。”“泠泠七弦遍,萬木澄幽陰。”古人素來喜歡用詩詞贊美琴聲、寄托情懷,而我雖沒有古人的高深,卻也對古典音樂深深喜愛。仔細算算,我學習古箏已經有四年之久了。
初識古箏是在我七歲的時候。媽媽總對我說,古箏是我國的古典民樂,聲音別致,琴音時而清脆如鈴,時而溫厚低沉,時而張揚狂躁,時而婉轉柔情。我帶著幾分探究、幾分幻想,踏入了古箏一對一課堂,從此,一學就是四年。學琴之路,比起學習,更加艱難坎坷。從識譜、練指法、到背樂理、聽節奏……每一步都要反復磨練。我曾幻想自己一觸琴便是行云流水的,現實卻是手腕練到紅腫琴聲卻依然難以入耳。古人的附庸風雅直接被我學習的枯燥經歷所覆蓋。我也迷惘過,甚至想放棄,但每每一想到已經努力過的日子和古人那些令人沉醉的曲目,我又重振旗鼓,繼續前行!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里日復一日的練下來,我的進步飛快,一首首曲子從我的指尖流出,彈琴時專注的模樣竟有幾分古典美了。
古人多是月下撫琴,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意,我也不例外,高興時會彈奏《瑤族舞曲》,春天到了會彈奏《春到拉薩》,情緒激動時會彈奏《戰臺風》,悲傷時會彈奏《漢宮秋月》……仿佛我的小世界里有位知音,分享著我的內心世界,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知不覺,古箏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不知何時,小小的我也有幾分懂了古人望月撫琴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