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導(dǎo)游詞 篇1
昌陵位于泰陵西側(cè)1公里處,葬有嘉慶皇帝和孝淑睿皇后,自1796年開始修建到1803年峻工,距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
昌陵是東、西陵中較有特色的一座,是研究清代陵寢制度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在清代所有陵寢中昌陵是唯一一處由太上皇選定的陵址。1796年,乾隆在當(dāng)滿了60年皇帝之后,履行自己繼位之初的諾言,讓位于嘉慶,自己當(dāng)上了名副其實的太上皇,并根據(jù)自己曾有諭旨:“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內(nèi)分建”。把自己在泰陵西側(cè)1公里處選定的陵址賜給了兒子嘉慶。這對嘉慶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殊榮,同時也體現(xiàn)出太上皇的威嚴。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guān)后第五代皇帝,為乾隆的第十五子,37歲繼承皇帝位,但仍由乾隆皇帝訓(xùn)政。嘉慶四年,太上皇駕崩,此時40歲的嘉慶才有了實權(quán),而大清帝國也已從鼎盛的巔峰跌落下來,開始走下坡路。當(dāng)時清王朝已危機四伏,內(nèi)創(chuàng)累累。嘉慶皇帝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全力維持祖宗留下的基業(yè)。但卻墨守成規(guī),遵循守舊,所以一生中沒有什么特殊的政績,昌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造起來的。
盡管如此,昌陵的建筑規(guī)模與規(guī)制仍能與泰陵相媲美,除沒有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和七孔橋外,其它建筑的種類與式樣均等同。而寶頂比泰陵寶頂還要高出數(shù)尺,圣德神功碑樓與隆恩殿也比泰陵的更為壯觀。
昌陵隆恩殿的地面更獨具特色,全部采用珍貴的紫花石鋪墁。紫花石,產(chǎn)于河南,每塊62厘米見方,呈正方形,磨光燙蠟,不滑不澀,縫細如線,平亮如砥,石面呈黃色,綴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紋圖案。其狀如竹筍、似春蠶、若芙蓉、像絨球,千姿百態(tài),在陽光照耀下,似滿堂寶石,熠熠生輝,令人嘆為觀止,所以昌陵有“滿堂寶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