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冊語文荷花淀教學反思 篇1
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教一群不曾見過的學生,無論對這篇課文有多熟悉,上課之前心中總是忐忑不安。要消除這種忐忑,別無他法,只有不斷地備課上課,修正教案,親身去體驗各種不同的課堂反應,以增強自己對課文的把握和對學生的應對能力。
上完之后,最想感謝的是不厭其煩幫我修改教案、一連聽了我三堂《荷花淀》的林老師,感謝要求我一定要在自己學校上足四次課的樊春喜老師,感謝慷慨借班級給我上的童小雨老師,和聽課后給我鼓勵和支持的王中明、李新林老師。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每每在事情之后總要說一些感謝之云的套話,而我沿襲這種思維,表達的卻是自己真實的情感。在學校上了幾輪課下來,教案已爛熟于心,課堂情況也遭遇過熱鬧和沉默諸種,再上,即使面對不熟悉的學生,也有些許從容淡定了。所以,這一節課背后,其實是眾人的合力。
在坪高的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思考活躍,發言積極,有不少同學舉起手來或是想扮演角色、或是體會人物心理和性格。這并不是因為講課的老師多么會調動學生,而是因為在這些學生的心中,“實驗”這一名稱激起了他們的積極性:那是一所重點高中,那里有一批年齡我們們相仿的優秀學生,因此我們要在實驗的老師面前好好表現。當然,這只是我的揣測。但作為一個實驗老師外出時,的確感受到了學校良好聲譽帶來的積極效應。
評課時,坪高的老師們暢所欲言,對如何教授課文、如何擬定學案進行了各種探討。上海教研員孫宗良老師恰巧也來到坪高聽課,發言中,談到了講課的幾條原則,受益匪淺:1.五分鐘之內入題;2.講課要有主線;3.講課步驟的推進要有邏輯層次。講課如作文,眼中要有讀者,心中要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