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日前中央領導同志在參觀紅旗渠精神展時也特別強調,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踐行“三個代表”,堅持求真務實,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紅旗渠建成通水雖然是40年前的事,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弘揚紅旗渠精神的確仍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上世紀60年代,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為改善生存條件,在黨的英明領導下,林州人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英雄氣概,用10年時間,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險灘峽谷中修建了全長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紅旗渠,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新中國建設史上的奇跡”。紅旗渠的建設實踐,充分顯示了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無限創造力,顯示了黨的堅強領導對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性。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與偉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紅旗渠精神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在市場經濟時代,紅旗渠精神仍然散發著無窮魅力,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品牌功能日益顯現。近年來,紅旗渠先后榮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知名品牌”等,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被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100所大專院校、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將其作為德育基地,每年到基地參觀學習的有60多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20多萬人次。紅旗渠已成為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主要陣地之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水平,確保黨和國家永不變質;有利于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繼承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干事創業熱情,為西部振興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新時期弘揚紅旗渠精神,應當與牢記“兩個務必”、踐行“三個代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相結合。“兩個務必”的核心要求是艱苦奮斗,而紅旗渠精神和我們黨一貫倡導的艱苦奮斗精神是一致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學習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保證。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和發展紅旗渠精神的新內涵,把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相結合,把艱苦創業和科學發展相結合,使紅旗渠精神永葆青春和活力,體現出時代性、先進性。同時,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共產黨和紅旗渠
紅旗渠精神展是一個震撼人靈魂的展覽。看了紅旗渠精神展,引發出許多感想。想得最多的是共產黨和紅旗渠的關系。紅旗渠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真理:共產黨能夠領導人民辦大事。它的前提條件是:辦的事必須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必須依靠人民并與人民同甘共苦。否則,將舉步維艱,一事無成。林縣是老革命根據地,共產黨同林縣人民早就建立了血肉聯系。解放后,林縣人民從政治上翻了身,但缺水問題仍然是林縣人民心頭的一個大愁。因為缺水,百十萬畝耕地有灌溉條件的只有1%,十年九旱,大旱絕收。因為缺水,人們沒有蔬菜吃,沒法洗澡洗衣,連洗臉水都不舍得倒掉,許多村莊吃水要到幾里、十幾里外去找。缺水成了影響林縣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最大障礙。林縣人想水盼水幾百年。林縣的共產黨人看到了這一點,急群眾之急,想群眾之想。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引漳入林”。縣委會作出的這個決定,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響應。在修建紅旗渠的整個過程中,林縣共產黨人始終走在前面。從縣委書記、縣長到各級干部,都帶頭扛起工具與群眾一起干。林縣的群眾說得好:干部能夠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干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干部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全縣的共產黨員、各級干部差不多全都到工地勞動過。冬天,干部把房子讓給民工住,自己住工棚或山洞。糧食缺的時候,干部把饅頭讓給民工吃,自己吃糠菜。縣委書記楊貴曾因挨餓暈倒在工地上。最困難的活,最危險的地方,差不多都是黨團員和干部先沖上去。除險隊隊長任羊成每天凌空打釬、飛崖除險,飛石把三顆門牙砸倒。他用鋼釬把牙別正,又接著干。這樣的共產黨員稱得上是鋼鐵煉成的人。面對這樣的黨員和干部,群眾咋能不佩服,咋能不跟隨。有了這樣融洽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咋能不出成果,咋能不創奇跡。共產黨員領著人民辦好事、辦大事,人民咋能不擁護共產黨。紅旗渠的修建是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一次展示。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命題,每個黨員、各級黨委都應作出回答。現在,許多地方的共產黨員、干部都想出政績,這是好事。當干部就是要造福一方,做黨員就是要建功立業,不然就枉當干部,白做黨員了。但必須有正確的政績觀,一要辦人民群眾需要的事,不要擺花架子、搞面子工程;二要親自帶著群眾去干,不要光想著撈好處、立功德碑。功過得失,人民自有公論。共產黨員一不為名二不為利,為的就是讓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讓中國強大起來。歲月無痕,紅旗渠如碑。紅旗渠在河南林縣,但紅旗渠精神屬于全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我們的時代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和干部,都特別需要弘揚紅旗渠精神。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辦成更多大事,創造更多奇跡,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感受紅旗渠精神
在國慶的7天長假中,平均每天有1.3萬觀眾走入國家博物館參觀“紅旗渠精神展”。人們感受著那條“幸福之渠”的豐富內涵,傾聽著幾十年前艱苦歲月中的動人故事。展覽大廳陳列著當年修渠民工用過的鐵錘、鐵鉆、提燈和食用的野菜。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記載著4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其中特別讓人震撼的,是那幅當年縣委書記楊貴、縣長李貴帶領群眾扛著鐵鎬走在修渠大軍前列的照片。紅旗渠是人工開鑿的一項巨大工程,也正是在興建這個工程中培育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了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林縣人民風餐露宿,開山劈路,跨壑架橋,憑著自己的雙手,靠那一錘一釬,歷經十年寒暑,硬是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建設紅旗渠的奮斗中,縣委書記、縣長與人民群眾吃住在現場,奮斗在前線,干部們掄錘打釬,黨員們專挑重擔。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看到了各級干部無私奉獻、埋頭苦干的作風。40年過去,中國人民走過了艱苦的歲月。在現實的繁榮和富庶之中,回望那一渠清水、招展的紅旗和沸騰的人群,不由感慨萬端,似乎有一種精神力量吸引著我們,凝聚著我們,感召著我們。紅旗渠精神以其雄渾博大、蕩氣回腸的魅力,融入我們的民族精神,也給予我們深刻啟示。創業時期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同樣需要艱苦奮斗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艱苦奮斗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我們并不是要把艱苦奮斗與改善物質文化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是要把艱苦奮斗與貧窮落后等同起來,而是提倡積極向上,堅持與時俱進。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需要我們繼續做好長期創業的準備,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需要教育我們的后代不懈奮斗。紅旗渠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今天,我們舉辦“紅旗渠精神展”,就是要使更多的人懂得: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時代需要有時代精神。新的歷史時期,雖然條件好了,但前進道路上還有高山險阻,還有激流險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建設任務還十分繁重;實現現代化的理想,還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的艱苦奮斗。新世紀新階段,我們仍需呼喚紅旗渠精神,弘揚紅旗渠精神,賦予紅旗渠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紅旗渠精神轉化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