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實習生張華執教了《畫楊桃》一課,這篇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讓學生理解“是什么樣,畫什么樣”的道理,也就是做事要講究實事求是。下面就張老師上課情況進行反思:
一、圖片導課,直觀形象
上課伊始,張老師通過欣賞楊桃的圖片揭示課題,楊桃這種水果在我們北方很少見,也很少吃,孩子們對楊桃這種水果接觸不多,這樣導課讓學生對楊桃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為了進一步了解楊桃,設計了暢談楊桃的資料環節,更加深了對楊桃這種水果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課文后,多種形式認讀了生字詞,指導學生容易讀錯的詞語“半晌”、“教誨”,明確了多音字的讀音。通過填空方法“這篇課文寫的是在練習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的樣子,結果同學們都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教育了我們。”來幫助他們講清大意。在填空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而且所填的幾個關鍵詞也為學生下面學習課文做了鋪墊。
三、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里的對話很多,張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畫后,老師和同學們的各自反應,重點找出他們說的話,動作和神情,通過不同的態度進行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借此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讀好人物的話。尤其是同學的兩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兩次回答內容相同,但是語氣卻不同,張老師引導學生從感嘆號中讀出他們的想當然、不假思索;從省略號中讀出同學們回答斷斷續續、吞吞吐吐。這里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