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國旗下講話稿 篇1
越是沒本事的人,越覺得讀書無用。
劉媛媛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她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是因為她父母雖然沒怎么讀過書,卻堅定的認為,讀書很重要。所以吃再多的苦,也要供所有的孩子讀書,讓他們上大學。
讀書與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鍛煉與不鍛煉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
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
有人問,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學、讀那么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到一座平凡的城市,打一份平常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寫道:“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李嘉誠說:“讀書雖然不能給我帶來更多財富,但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機會。”
有一段父子之間的經典對話,告訴了我們努力讀書和不讀書的大不同。
兒子剛上學不久就問當農民的父親,人為什么要讀書。父親說,一顆小樹長1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20xx年的樹可以做檁條;20xx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