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并掌握相關文學常識和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展與提升:正確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
審美鑒賞與創造:抓住幾個鑒賞點,感知作者對人生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強文化自信。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為何由“樂”轉“痛”。
難點:理清作者感情脈絡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傾向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生命觀點的認識。
教學方法:
情景創設法、問題引導法。
學法指導: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媒體設計:
ppt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說明性文字。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成文的經過、出版或寫作的意旨、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
2、作者: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yí),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3、時代背景:東晉時期國勢日衰,當時統治嚴酷,互相傾軋、殘殺的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們大多不求進取,往往崇尚老莊,認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早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