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譜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小學藝術與音樂這短短的一年的時間內,我便有這樣的體會:老師重視識譜的教育,但是學生對識譜的教學是最沒有興趣的,也可以說是最弱的,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運用反向教學
按照傳統的規律教學,上課的時候一般是先練聲,接下來是試唱練耳,然后講樂理知識,最后是上欣賞課或者學習新歌,學習新歌的時候基本上是讓學生先學樂譜,然后再把歌詞帶進去唱歌,在學唱樂譜的過程當中學生感覺很難,有時甚至是應付式的隨便哼一哼,這種教學方式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學生不僅沒有學到應該學的東西,反而對樂譜失去了興趣。
鑒于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我采取反向的教學方式,在學新歌的時候,我們先學歌曲,在歌曲已經很熟悉、情感也處理得很好的情況下,再唱曲譜,這樣學生不僅能很好地把握節奏,而且也由以前的厭倦曲譜變成現在的對曲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運用這種反向的教學方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進行識譜的集中教學
我在網上看到過金彩云老師講到的“識譜集中教學法”,我覺得很有道理。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教育都是把識譜根據年級分散開來教學,要求有條件的學校在小學階段基本完成簡譜識譜任務,在初中階段基本完成五線譜的識譜任務。事實上,這個任務一般都不可能完成。因為分散的識譜方法違反了記憶規律。音樂課不是每天都有的,也不是每堂課都教識譜的內容,很難及時組織復習。學生往往是學了后面忘了前面,其效果不佳。所以有些小學學了兩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無法獨立試唱簡譜。
五、六年級音樂識譜教學反思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集錦(精選12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集錦 篇1
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在新課程標準實施背景下,教學資料,教學模式都需要相應的變革,變革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其實踐活動的反思質量。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不僅僅是重構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我專業成長的需要。
一、正確認識反思
凡是對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過的教育教學現象我都進行了一番認真思考。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看自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并做出理性的確定和選擇。反思之后用自我的觀點、看法,評價用于自我的實踐教學就是改善教學的行動。一邊教學一邊反思,教學與反思研究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構成自我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二、提高反思本事
反思是教師教學中一種內省活動,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當具備的一種本事。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進取、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本事,總結教學經驗,彌補不足提高教學效果。
1、提高自我監控本事:在教學中我努力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從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景看并不夢想。
2、提高教學監控本事。在教學活動之前,我都要充分挖掘教材,做到備教材、被學生、備環境、備偶發事件。盡管如此,但教學效果仍不佳。
3、提高課堂的組織與管理本事。在課堂教學中我一向努力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所有學生的反應,努力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隨時準備應付課堂上的偶發事件。但不足是學生總愛小聲的談話。可能與我的教學無趣性有關。
4、教學中,我努力做到與學生言語互相溝通,并努力以自我進取的態度感染學生,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我能行”的操行評比、口頭表揚、物質表揚等多種形式結合。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3篇)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 篇1
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
回顧《賣火柴的小女孩》順勢講到《凡卡》一課,契科夫筆下的九歲凡卡又是怎樣悲慘的生活呢?學習課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熟課文,標注自然段。接著一段一段瀏覽讀,說出每段的大致意思,這樣就自然明白了文章按“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來寫的。其中寫信部分有信的內容和回憶部分。寫信當中穿插了回憶鄉村生活的情景,這種寫法就叫插敘。引導學生讀,和學生一起學,一起探究自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深入下去探究文章的'內涵,讀信的內容體會凡卡的悲慘生活。從關鍵句,關鍵詞中充分感受到這樣的生活讓凡卡只有死路一條了,從而認識到社會的不合理。讀中說體會,體會中讀是感悟深刻文章的一種樸素的方法,也是心靈和文本對話思考的過程。
語文六年級教學反思 篇2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改實踐中,要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到寫作中去。葉圣陶先生說過:“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但是有的.學生光注重“積蓄”不注重“傾吐”,有的學生注重“積蓄”而缺少書面表達的其他要素,即使有東西也“吐”不出來。這樣,就必須在讀寫之間系上一根紐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讓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學會習作。蒙老師在這節課上很好的體現了讀與寫的結合:如在讓學生讀4至6自然時,讓學生邊讀邊寫自己的感觸,這樣就促使了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寫,使學生不光有了“積蓄”也學會了“傾吐”;如在教學時讓學生給詹天佑寫頒獎詞,教師讓學生在讀文感悟后運用文中一些詞語寫頒獎詞,使學生不再缺少書面表達的詞語,使讀寫之間互相溝通,綠水長流。
六年級的語文《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六年級的語文《手指》教學反思 篇1
本周是我們新教師的成長課,我選擇的是小班的美術課,一節手指點畫課。選擇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結隊地在水里游,圓圓的、黑溜溜的身體,短短細細的尾巴。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往往會認真地看上好長時間。本課讓幼兒用手指隨意地點畫小蝌蚪的身體,用油畫棒添加尾巴,這樣的作畫,幼兒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培養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
在仔細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設定了兩個活動目標,分別為1、學習用手指蘸色隨意地點畫蝌蚪的身體,用棉簽棒添加細細的'尾巴。2、培養幼兒手指作畫的興趣。活動重點為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指蘸色點畫蝌蚪的身體,用棉簽棒添加細細的尾巴。活動難點設定成了圓點與短線的連接。
其實這是一節很有趣的美術課,在課前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整個活動下來,卻不如我自己設想得那樣滿意。剛開始的時候還挺好的,后來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時候講得時間太長,然后又請了兩個小朋友上來表揚,可能相對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時間有點長。幼兒的注意力都有點不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開始有點慌了,導致后面連要求都忘記了。
不過,最后的游戲部分還是挺成功的,孩子們都能拿著自己畫的小蝌蚪聽著音樂跟隨教師學小蝌蚪游來游去。雖然,此次的教學活動,效果不是令我很滿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點,這也是一大收獲。
六年級的語文《手指》教學反思 篇2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通用3篇)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 篇1
在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我們天天將“發展學生空間觀念”掛在口頭,那么,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呢?在本節課中,我做了大膽地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等多種方式獲得新知,尤其是讓學生畫圓柱、圓錐的直觀圖環節,學生興趣特別高漲,而且教師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在嘗試中出現錯誤,并充分利用學生所呈現的所有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不斷對自己的圖進行修正,引導學生在嘗試操作中、在交流爭辯中逐漸地構建知識框架。回味起來,實際整個過程也是學生的空間觀念逐漸發展的一個過程。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實施,我充分體會到: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卻沒有辦法教給學生空間觀念,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中使空間觀念逐漸得到發展。
《面的旋轉》六年級教學反思 篇2《面的旋轉》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與圓錐》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體會“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過程,整體把握“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面的旋轉》教學反思。
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比較直觀,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擺在首位。為了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首先設計了一個利用自行車車輪轉動體會“點的運動形成線”的活動,即在自行車后輪輻條上系上彩帶,觀察彩帶隨車輪轉動的情況,發現彩帶轉動后形成了圓。然后又呈現了三幅情境圖,讓學生結合這些生活現象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第一幅圖是“很多小的風箏在天空中連成一條線”,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點的運動形成線”;第二幅圖是“雨刷運動時的情況”,引導學生感受“線的運動形成面”;第三幅圖是“旋轉門”,引導學生感受“面的旋轉形成體”。
六年級《張瀟灑》教學反思
反思一
今天上午兩節課,信心滿滿地帶著我們班的46位孩子學習了六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九課——《張瀟灑》一文,此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作品,課文講述了一個叫張瀟灑的學生,精心設計了一個“小狗樂園”,但還沒有開張就倒閉了。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我從第一自然段開始引導孩子們分析“張瀟灑”這個人物形象。在“總是等到預備鈴響過,他才一頭撞進教室”這句話中,我從句中的“總是”和“撞”字引導孩子們自己分析,感受他遲到的頻繁和走路匆急等特點。進而設懸念——引出張瀟灑為何如此之忙?學生們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到第二部分的內容。我讓孩子們仔細地默讀這部分,并要求:1、找出張瀟灑為何如此之忙?2、說說你從這段文字中都讀懂了什么。幾分鐘后孩子們的發言十分積極,一個個十分有見解地說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我當讀到“張瀟灑對大家說,他在忙一個填補世界空白的工程,具體說,正在他家院子里親手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小狗樂園。”時,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這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張瀟灑!我順而提出讓學生想象一下,他在說這句話時的語氣,學學他當時是怎么說的。孩子們信心百倍的朗讀令我十分驕傲。
接著,我把“張瀟灑是否在吹牛”作為整個課堂討論的中心點,我讓學生們結合課文內容認真思考,再分正、反兩方進行討論。鐘龍利子同學第一個舉起了小手,她談吐自然地講出了自己的一番見解——認為張瀟灑不是在吹牛。理由是課文中有說“卻很意外地看見他家的狗又是刨沙子,又是滑滑梯,搖頭晃腦十分快樂。”這可謂是小狗們的“天堂”。馬上,平時膽子較小的李俊同學舉起了顫抖著的手,他對鐘龍利子同學的發言進行了反駁,他說這哪是什么小狗樂園?所謂 “滑梯”只是斜擱著一塊木板,“驚險世界”只是釘著鐵釘的一截椅子腳, “沙灘”只是用木盆裝了半盆沙而已。可以想象,張瀟灑在前面所提到的“小狗浴場”也許只是一個破桶里裝些水罷了,所以講,這壓根就不是什么“小狗樂園”。陳超同學迫不及待地沒等我叫起來回答就開始在嚷嚷道:如果不是小狗樂園,課文后面怎會提到“周圍一帶的狗都迷上了小狗樂園,天天溜進去玩耍呢?”這反問好不痛快呀!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針鋒相對”的場面讓我感覺到孩子們真的是用心在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