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理解詩的內容。
2、培養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3、揣摩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4、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教學重點:
1、朗讀品味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懷。
2、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重點詞句的賞析理解,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教法學法:
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把茅屋圖片、杜甫頭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屏幕顯示出來。
伴隨解說詞:這幾間茅草屋,雖然簡陋,卻牽系一個詩人的家庭冷暖;這個詩人是誰?(杜甫)我們曾學過《杜甫詩三首》,請回憶一下杜甫的基本情況。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稱,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學過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