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國字臉布滿深深淺淺的褶皺,粗獷的眉毛顯出與他性格不符的張揚,微垂的眼。緊抿的唇上方因那把銹跡斑斑的老剃須刀而帶著些許扎人的胡茬,皮膚長時間暴曬在烈日下顯得有些黑紅。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動于塵土飛揚的幾十畝地和小院里的豬馬牛羊、白菜果樹之間。
姥爺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農民。
姥爺生于六十年代,正是國家貧困的時候,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姥爺四歲那年,太姥姥因病去世,是太姥爺一手將姥爺帶大。
他二十多歲時娶妻生子,靠著一身使不完的勁兒養活了一家六口人。后來三個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學,自己的父親也因病去世,只剩自己和妻子留在家中。盡管如此,姥爺仍堅持著種地,這一種,又是十三年。
母親、小姨和小舅曾一起勸說過姥爺:“爸,這都快六十的人了,您就不能不種地,享享福啊?家里又不缺錢,您說您這么辛苦干什么啊?”剛從地里回來的姥爺清理著衣服、鞋子上的泥土,頭也沒抬地說道:“咋了?從城里回來,嫌棄你們爹一身土氣了?中國的農民,一輩子都得待在土地里!”
以前,為了湊齊三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姥爺曾頂著正午十二點的烈日在田間忙碌,也曾在下雨時披著雨衣在田里拔草。村里人勸他歇一歇,他總笑道:“不行啊,家里的孩子還等著我的”金子”呢!”小時候的我不明白,以為那“金子”是姥爺從哪里挖出來的財寶。慢慢長大后才知道,姥爺口中的“金子”指的是收成。地里的麥子和玉米,院里的大白菜和成堆的果子,都是姥爺的“金子”。姥爺就是用這些培養出了三個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