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歡跑,在我剛進小四班的時候,李老師就已經告訴我了,只是當時沒把事情放在心上,時間長了,才慢慢發現,楊,你的眼睛必須時時的盯著,否則,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就不見了。意識到這之后,就想怎么才能讓他別到處跑。 一開始,楊一到門邊我就神經緊張,趕緊把楊叫回來,有一次讓楊回來的時候,楊竟然撒腿就跑,還邊跑邊說“追我追我。”當時真是哭笑不得。知道時刻盯著這方法不行后就開始找別的辦法。楊有個很好的優點就是如果他能感覺到你喜歡他,就會喜歡和你親近,而且還喜歡幫你。所以,當和楊熟悉之后,每楊到門邊的時候,無論門是關著還是開著我就會和楊說:斐斐謝謝你幫老師關門,真乖啊,快過來。楊聽到后就會很高興,時間長了,楊會經常關門,但是不會再往外跑了。
一堂跑步課的教學反思
教學情景:熱身、擺臂、高抬腿、后蹬跑、加速跑等輔助練習、往返接力。學生由開始的認真學、認真練到最后的不認真練,不愿意做。直到最后的往返接力學生才又提起了興趣。為什么學生在上下半節課的反映反差那么大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前面的課枯燥無味,后面的課有比賽,有競爭。青少年具有好動、好玩、愛競爭的心理,因此就造成以上現象。課的安排本身是沒有矛盾的。主要矛盾在于前面的內容是教學目標實現的基本和重要途徑,沒有前面的輔助練習很難實現教學目標,因此這些練習是必要的。而恰恰這些練習又是學生最不喜歡的。這就是本節課的主要矛盾,也是田徑教學的主要難點。我想可以作好以下幾點來緩解上面的矛盾 ?
1、讓學生明確學、練的價值
在每堂課之前教師最好都能讓學生知道自己要上什么課,讓學生先預習,使學生知道要學好這些內容要掌握那些知識點和輔助動作,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練,、有什么用,在什么情況下才能用得上,讓學生懂得練習的價值和好處,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能較主動地練習。
2、對傳統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創新
仔細看一看我們的教材不難發現我們的一些教學內容有很多都是競技運動項目,這些項目學起來較復雜、較枯燥,需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而且即使學生掌握了對其將來的用處也不是特別大,因此學生自然就對這些項目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也不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項目的選擇和教學的手段和方法要即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又要注意內容、手段的娛樂性、趣味性和競爭性。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和創新,使之符合青少年的需要,改變過去只注重對技術動作的學習和片面追求成績的弊端。
3、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體育來源于生活,新的課程標準讓教師有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范圍的權利,只要我們能因材施教觀察生活走進學生,從中吸取營養和建議就能找出學生喜愛的項目和練習手段。當然在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可分層教學,區別對待,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和快樂從而提高對體育的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