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擊中人心的方式簡單有效,它用收集我們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跡的方式引發(fā)共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春派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青春派觀后感篇一
20xx年,與青春有關(guān)的國產(chǎn)電影紛至沓來,從“致青春”到“合伙人”再到“小時代1.0”、“小時代2.0”,電影里的“青春”已處在一種被過度消費的境地之中,因此“趟渾水”的《青春派》不免讓人為它的片名捏一把汗。實際上,這部電影全片除標題以外,看起來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毫無野心,它并未像“致青春”一般刻意編織負心薄幸生死離別;沒有像“合伙人”那樣紀念淪為成功之成本的青春歲月并記錄幾十年中國巨變;當然,它也更不會像“小時代”一樣以“時代”之名致力搭建繁華富麗卻兇機重重的空中樓閣。
準確地說,電影《青春派》雖以“青春”為名,卻僅僅是將視線投向主人公的兩次高考,這種乍看起來的“文不對題”很容易被人當作把柄說道一番,但是,當電影結(jié)束于侯孝賢先生在黑板上畫的那個氣定神閑的圓圈之時,我不得不承認,我確實被他打動了。
《青春派》擊中人心的方式簡單有效,它用收集我們很多人高三、高四、高考事跡的方式引發(fā)共鳴,努力證明自己才是與絕大多數(shù)人的“青春”有關(guān)的“青春”。
7月25日,在奔向點映這部電影的影城的路上,某些來自六七年前的舊事橫沖直撞,直墜我心:比如在最后一科的試卷上小心翼翼寫下當時自己偷偷喜歡的女生的名字的后兩個字,勉勵自己堅持熬過高考結(jié)束前最后半個小時。因此,我從看見電影里男主角在高考答題紙上寫下“黃晶晶”三個字起,便終于開始忍不住托腮細看,再無輕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