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教學反思 篇1
社戲,魯迅小說,收錄在其小說集《吶喊》中。“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本文是魯迅1922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作者以自己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了“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社戲教學反思
上完《社戲》,感覺像是舒了一口氣,課上45分鐘上完了,但課還沒有結束。我看著教學視頻,似一位學生來感受自己的課,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跟我說:“你不上公開課,就永遠都不能提高。”這次“新苗行動——同上一堂課”我不知道我提高了沒有,但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獲得了許多。
《社戲》是七年紀下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然而,它是一篇被節選得面目全非的小說,這一點是我初次備課時所沒有注意到的,徐老師指導后,我重新翻閱資料,再讀社戲。《社戲》選自《吶喊》,充滿詩意溫情的《社戲》為什么沒有收錄在溫馨記憶的《朝花夕拾》中而會與《狂人日記》等收錄在一起呢?將小說的本來全面目還原,小說全文寫的是作為成人的“我”兩次去京城戲院看戲,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鐵,“覺得此地是不適合生存的”,于是回憶起兒時一段快樂的經歷,如果單一的解讀節選課文,勢必會影響作者的寫作本真。所以,我們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詮釋這一課,引領學生理解一個都市人的鄉愁,走進一個成年人的精神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