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時候,我眼前似乎出現了宋濂在天寒地凍時忍受寒冷抄寫書籍、在鄉間小路奔波求學、在大山深處苦尋住處和身穿破衣卻積極樂觀的樣子。我不禁深深感嘆,果然只有勤奮和苦干,才能為未來開辟一片天地,造就一位人才。
宋濂無疑是在家境貧寒的時候讀書的,成年時不能拜師,更不能有鮮艷亮麗的服飾甚至是暖和的服飾。這一切很難,我們無法理解。對我們來說,所謂的“辛苦”就是父母和老師給我們的期望和一些作業。我們面對的是家長和老師們殷切的希望,但是卻把這些希望看成無形的、巨大的壓力;我們面對的是課桌上的作業,但是卻把這些作業看成不可逾越的大山。
所以我們仰望天空,感嘆著“我們很努力”,可這“辛苦”絲毫比不上宋廉的苦,因為至少我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拿著屬于自己的新書,聽老師講課。這些,恐怕是宋濂小時候無法企及的。
但宋濂并沒有在苦難中退縮,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勤奮,去克服那些苦難。沒有書,他借別人的來抄;沒有老師,他到處求學;沒有衣服,他默默地忍受著寒冷和嘲笑。懷著讀書的欲望和樂趣,他能夠克服苦難,獲取更多知識。
而我們,面對學習上的苦難,我們是否也應該把苦難當作一葉扁舟,穿越茫茫大海,用勤奮作為捷徑攀登頂峰,不怕一切,勇往直前?
古人說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應該學習宋濂,把苦難當做到達成功的墊腳石,把勤奮看作到達成功的陽光大道,在苦難中積極生活,奮力學習,博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