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幾何圖形之一,在生活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梯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再次將學生帶入梯形的殿堂,進一步探究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以及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是四邊形知識螺旋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兩條對角線相等的性質. ⑵培養學生初步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⑴使學生經歷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質的過程.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⑴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⑵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 教學重點、難點:本著課程標準,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梯形有關計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數學課程標準綱要》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