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蘆》的說課稿范文 篇1
執教內容是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二課時。本組教材圍繞“思維方法”這個主題編排了一組能給人以啟迪的故事。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可是在葫蘆長蚜蟲后不聽取鄰居的建議,最后葫蘆都掉落了的故事。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簡短的故事里不僅蘊含著中國的文化底蘊,即看待問題的眼光和和諧的鄰里情。同時還有豐富的語言句式典范,如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反問句“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等,這是對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落實。也是課程標準中“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具體表現。
二、說學情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加上第一課時對課文的生字詞和內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節課引導孩子探究葫蘆落了的原因就相對容易,但故事隱含的深刻寓意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著重指導。
三、說目標
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借助以往寫字的經驗,端正地書寫“盯、治”等生字。
2.聯系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
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其中,聯系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