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課 題: 12* 小木偶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拽、茸、副”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并在反復的朗讀當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學習續編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 教學難點: 朗讀長句子,理解詞義。 教學準備: 1、按課文前“連接語”中的要求預習課文。 2、了解一點木偶的知識。 3、準備與課文相協調的音樂及道具。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課 題: 12* 小木偶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拽、茸、副”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并在反復的朗讀當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學習續編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 教學難點: 朗讀長句子,理解詞義。 教學準備: 1、按課文前“連接語”中的要求預習課文。 2、了解一點木偶的知識。 3、準備與課文相協調的音樂及道具。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課 題: 12* 小木偶的故事 教學目標: 1、認識“拽、茸、副”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并在反復的朗讀當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學習續編故事。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語言、內心活動。 教學難點: 朗讀長句子,理解詞義。 教學準備: 1、按課文前“連接語”中的要求預習課文。 2、了解一點木偶的知識。 3、準備與課文相協調的音樂及道具。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一、模擬表演,導入新課
1、前幾天,我們大家都當了一回小演員,表演了童話《巨人的花園》、《幸福是什么》。今天我再請大家當一回演員,看看誰能表演出這些詞語表示的表情。看詞語模擬表演: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垂頭喪氣、火冒三丈、大吃一驚、目瞪口呆、愁眉苦臉……
2、你怎么看待這些表情?你最喜歡哪種表情?
3、小結: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有豐富的表情,喜、怒、哀、樂,樣樣都會。但我們都喜歡“笑”,笑使我們拋開一切煩惱,笑使我們信心百倍,笑使我們增進友誼—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會“笑”這一種表情,那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這節課,讓我們讀一讀《小木偶的故事》,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
二、初讀課文,認讀字詞。
1、交流課前預習情況:木偶是什么?
2、自由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初讀情況。
⑴、出示詞語,指名讀。
⑵、開火車讀課文。
過渡:看來,大家已經把字詞方面的“攔路虎”掃除了,下面我們就進一步來研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思考: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讀了課文以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相機板書:只會笑、被搶、熊警察不相信、頭疼、小兔子、老婆婆說他撒謊。
3、重點指導:課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你體會到了什么?(自由說,并從文中找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木偶的內心活動。
4、能夠較合理地續編故事。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續編故事。
2、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內心活動,提高閱讀能力。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話,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詞語: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垂頭喪氣、火冒三丈、大吃一驚、目瞪口呆、愁眉苦臉……
2、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詞語。在越到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表情,你最喜歡哪種表情?為什么?你為什么不喜歡這些表情?
3、小結: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有豐富的表情,喜怒哀樂樣樣都會。但我們都喜歡“笑”,笑使我們拋開一切煩惱,笑使我們信心百倍,笑使我們增進友誼——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會“笑”這一種表情,那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這節課,讓我們讀一讀《小木偶的故事》,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一課的閱讀提示,要我們解決哪幾個問題?誰說一下?
2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小木偶的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3 、檢查初讀情況。
誰說一說《小木偶的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指名學生說,其他學生補充)
老木匠只給了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在生活中,小木偶遭到誤解,受到委屈,最后在藍鼻子小女巫的幫助下,擁有了人類所有的表情。
《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本課擬人體童話的特點,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以對話為重點,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朗讀,通過自主閱讀、角色體驗、大膽想象、童話再創等形式,使學生自主體會出小木偶在受冤枉、遭誤解、被懷疑時的內心感受,從而領悟到我們要真誠面對復雜而多味的生活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6個生字,了解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小木偶的內心活動,能較合理地續編故事。
教學過程:
一、表演游戲,導入新課。
1.游戲:教師出示詞卡,學生看詞語模擬表演(得意洋洋、眉開眼笑、垂頭喪氣、火冒三丈、大吃一驚、目瞪口呆、愁眉苦臉……)
2.師:你喜歡哪種表情?
3.小結: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有豐富的表情,喜、怒、哀、樂。但我們都更喜歡“笑”,因為笑使我們拋開一切煩惱,笑使我們信心百倍,笑使我們增進友誼,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會“笑”這一種表情,那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呢?《小木偶的故事》會帶給我們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去年的樹》這篇童話的?
2.出示學習提綱:
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同桌或小組內練習對話,體會人物心情。
3組內匯報交流閱讀收獲。
四上《小木偶的故事》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這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童話以“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誤解,被懷疑;直到女巫出現,賦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讓他真正獲得了快樂。童話構思巧妙,讓我們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時,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樂的真諦。
這篇課文和《去年的樹》一樣,也屬擬人體童話,而且文中對話也比較多。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閱讀《去年的樹》的方法閱讀本文,在閱讀中進一步感受這類童話的特點。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正確認讀文中6個生字和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木偶的內心活動。
3.在理解文本基礎上,通過角色互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4.能較合理地續編故事。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故事內容及所蘊含的道理。
難點: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簡易課件;學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闖關,填寫表示表情的詞,導入新課
1、師:魔法森林向我們提出了挑戰,只要我們闖過了魔法森林設下的關卡,那我們今天就可以進入魔法森林玩了。
2.出示闖關題:把下面表示表情的詞填寫完整:
( )洋洋 ( )開( )笑 ( )頭( )氣 火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