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上學的時候,對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那年,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本歐幾里德的平面幾何書。為了擠出時間看那本書,愛因斯坦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復習,在課堂上完成作業,下了課便一頭扎進書里。兩個星期的日夜苦戰,他終于自學完了全書的內容而且做完了書里的全部習題。
當他拿著習題,高高興興地走進辦公室,請老師審閱時,老師被他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理科認真的檢查每一道題,然后十分滿意地說:“你做的習題完全準確無誤。”
如果說,這些習題不是他自己感興趣,而是被老師或父母逼著做的,我想他未必能做得那么好。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就拿我們班來說吧。數學一直是我們班的弱項,整體水平比其他班要差一些。但班上還是有幾個對數學感興趣的同學,他們并不覺得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考試成績也不錯。
而我們其他同學呢,總是喜歡把“聽不懂,不會做,沒興趣”幾個字掛在嘴上,尋找種種借口,拒數學于千里之外,卻不去想想為什么別人能做好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好。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誤區在于,把能力和興趣的關系弄顛倒了,以為“沒興趣”是因為“學不好”,而不懂得“學不好”正是因為“沒興趣”。興趣怎么來?如果說人天生有什么興趣,那大概就只有“吃”這一種了。此外的興趣,都是后天慢慢發現,慢慢培養的。興趣的發現在于對新事物的接觸和嘗試,而興趣的培養則在于堅持。愛因斯坦要是不接觸歐幾里德的書,也許就不會對數學感興趣。任何學問,不“入門”,就談不上“入迷”。因此,我們在確定自己對某事物有無興趣之前,是不是也該多去接觸一下,嘗試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