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大潮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創業起點低,項目利潤薄,在創業活動中占的比重大。他們在現有的市場中捕捉機會,從事行業技術壁壘低,失敗率高,成長率低。他們就是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發起人保羅·雷諾茲說的“生存型創業者”。創業路上,他們有怎樣的收獲?又有怎樣的期待?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業務很好做,競爭太激烈
“把網絡維護技巧轉換成客戶效益,我的日子才好過些。”說到創業成功的關鍵,在“商海”里煎熬了快兩年的郭亞森告訴記者。
XX年郭亞森從鄭州輕工業學院畢業后,進入一家網絡公司做網絡開發業務。“做了兩年,感覺這個行業很多的服務標準不完善,口碑不是太好。”郭亞森說。
“創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想革除這個行業的弊端。”XX年8月,郭亞森借了5萬元錢創辦自己的公司,想在網絡營銷推廣、微信開發運營領域“分一杯羹”。
“業務非常好做,就是競爭太激烈。”郭亞森告訴記者。據他介紹,有很多商家都想做微信推廣,市場需求量比較大,但像他這樣的公司在鄭州有300家左右,每個公司都占一定的市場份額,“粥多僧也多,就看誰會念經”。
“現金流、團隊意識、企業文化這三點做好了,我的業務才能再上一個臺階。”作為生存型創業者,郭亞森意識到企業的危機。他認為,生存型創業者要想“活下去”,必須做好企業的規劃,這也是大部分生存型創業者需要“補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