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論文評語 篇1
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整個地球。”語文課堂中給學生一個支點,學生就能揭開語文學習的神秘面紗。這個支點,就是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契合點。一個精準的切入點,既可以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又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打造精彩的語文課堂。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切入點遵循的原則和切入方法的研究,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課堂教學中切入點遵循的原則
(一)重難點凸顯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應體現文本的重點和難點。切入點應是點燃文本探究的激情點或起始點,要有利于課堂探究的展開,經過剝筍式的探究,力求在落實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最終達到省時高效打造精彩語文課堂的目的。
(二)以小見大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應該從關鍵處、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集教學目標、重難點于一身,輻射全文。
(三)思維激活原則
語文課堂教學切入點的選取,要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切入應有啟發性,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維被激活,學生就能踴躍參與課堂探究,學習效率定能隨之大大提高。
二、課堂教學切入點選擇的方法
(一)課題解讀切入法
課文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是文章的眼睛,學生可以通過課題解讀“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目切入,能直擊要害,迅速理出文章的主線,串起全文。教學中教師從課題解讀切入,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從而為進一步閱讀交流打好基礎,層層深入地思考探究,把握課文內容,領略文章的精美之處。 如我在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讓學生從文題入手,思考:“于勒是什么人,文章圍繞他寫了什么事,為什么于勒名字前加入了我的叔叔”讓學生圍繞這個思路探究下去,這樣就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繼而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從題目入手提問達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