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設計了若干情景與活動,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句型結構,旨在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開口說英語,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言知識,鍛煉口語能力。但是,擔任英語學科的老師都曾發生這樣的感慨:鄉下的中學學生和城里的中學學生兩個樣,一些學生不會說,一些學生會說但卻不肯開口,有的肯站起來說卻又表達不清。課后,經過一番教后反思,在這堂口語教學實踐中本人體會到,口語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僅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活動中,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難易適中。如果活動內容過于淺顯,則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興趣;如果活動內容或形式過于復雜,則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本課以的形式讓學生討論所熟悉的事情(比如,飲食結構的變化和農村環境的改變等)。學生在討論時有話可說,并很好地運用了所學語言。另外,活動的設計還應注意層次性,即應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步適應。
不能忽視語言形式的補充和操練,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形式才能在具體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加以引導,包括提供簡單的范例,幫助學生完的情景中加以運用。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包括提供簡單的范例,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活動完成后,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評或互評。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要防止評價流于形式,或因評價不當使學生產生心理負擔或厭倦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