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篇1
《有余數除法》教學反思
王玲玲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余數的除法;了解余數的含義,知道余數一定
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通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余數的大小關系。
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還是可以根據除法的算式老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但是經歷了這一次活動,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其實我們的對象已經不是除法的事實,而是除法的本身,研究除法計算中的另一種情況。因為學生在學習有余數除法以前,已經認識了除法,知道要把一個數等分,可以用除法計算。至于這個數能不能正好分完,對每一個人來說,在沒有計算或進行分的實踐之前,是不會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構了除法后,在進行計算時,需要我們研究會出現的兩種情況。因此,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正是在學生已經知道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不必再次去研究“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你會分嗎?”而是應該直接出示“14顆草莓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幾顆?”用什么方法計算,緊接著讓學生感受到計算中出現的困難。
一、本節課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