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 篇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加應用數學的意識”。不難發現新課標注重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學習中的結論,更關注的是他們個性的體驗,在學生主動參與、實踐交流、合作探究中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生活中的經驗,培養應用數學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樂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此,在本小節的教學中我著重做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興趣。學習圓柱的體積我是這樣創設情境:1、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是怎樣求的?(根據學生回答統一為v=sh)2、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的?(化曲為直)3、如何求出圓柱的體積?能否借助于學過的知識和方法來推導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一系列問題情境的創設,既有復習讓學生做好知識上的儲備,以便探求新知,又有一定的指導性、幫助性、鼓勵性,容易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也便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向,不致于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顯得無所適從。
二、預設開放情境,引發學生操作欲望。圓柱的體積公式推導教材上編排的只是一種擺放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也容易引起學生想入非非。此處是教學中很好的生成資源,是引發學生操作、探究、解決心中疑問的切入點。教學中,我并沒有一味的按書本的方式讓學生去擺放長方體,而是為學生預設一種開放的情境:把圓柱體切開后,拼成的長方體有哪幾種擺放的方式?它們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的哪些部有關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小組操作興趣盎然,通過擺一擺、放一放、找一找、說一說,學生發現無論豎放、立放還是平放,從哪個角度思考,均能得到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為v=sh,學生大呼神奇。是的,這就是數學的魅力,這就是學生在經歷知識形成過程中所獲得成功的樂趣,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的美,領略到數學天地中的風光無限,這是學生最開心的,也是課堂教學應追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