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優秀教學設計 篇1
執教時間:
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節)
教學目的:
知識:
1、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
2、準確、明白的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德育: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以導讀法、討論法和講讀法為主。
教學時數:
4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其文氣勢充沛,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二、研習1、2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讓學生結合注釋,以同桌合作,翻譯第一段。
老師抄寫重點詞語:
所欲得兼舍生取義甚于故不為茍得所惡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為由是則生是故非獨是心勿喪耳
呼爾與之蹴爾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