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邊疆》教案 篇1
思路方法
以前教材中沒有出現過解說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各類解說詞,可以讓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也可以找來其他科學電視片,結合視覺畫面,讓學生全面地感受解說詞的特點。課文中有許多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要讓學生借此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學生自己的思考。從古代運用天文方法確定耕作時間,到現代對宇宙形成演變的種種假設,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宇宙從何而來,向何而去,人類從何而來,向何而去,這些基本問題不僅具有科學意義,而且具有哲學的意味。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擴展他們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有條件的話,閱讀《宇宙》全書,也可以觀看相關的電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三維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3.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自己的思考。
4.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學設計
導語設計
情景導入
茫茫宇宙,人類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境地?我們在宇宙的中心還是邊緣?宇宙究竟有沒有邊疆?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走入《宇宙的邊疆》。
文本解讀
信息篩選
自讀全文,梳理內容結構。
本文的說明順序:
明確: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大尺度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