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高廟導游詞 篇1
清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20xx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筑全部傾圮。地震后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筑倒塌。之后,又逐年重修。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筑一時間全部焚毀,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并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于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衛高廟,即為清咸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后的定型。其建筑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筑為主體。
高廟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保安寺的山門,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由于上塑天宮彌勒佛,故稱“彌勒閣”。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大雄寶殿的東側為地藏宮,西側為三霄宮。東西兩邊的配殿裡,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臺階的前一半,建成天橋狀,天橋兩側被環繞一周的樓宇圍成兩個天井,東邊的稱“東天池”,西邊的稱“西天池”。兩個天池由天橋下的圓形隧洞相互聯通,隧洞被稱為“地獄輪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