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1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跡。在猙獰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藥更有效。這信念常常來源于深沉的博愛。
課時:兩課時
一 介紹作者
二 請同學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畫出文中描寫“最后一片葉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義。
2、 討論 文中出現了幾個人物,主人公應該是誰。
三 劃分段落層次,按情節的發展順序分成四個層次:見教參。
四 小說揭示主題的角度:
(一) 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生活環境: 底層藝術家生存的典型環境
華盛頓廣場東面 藝術區
街道錯綜復雜 居住空間狹窄
風格古香古色 藝術氣息濃厚
苔蘚遍地 陰暗,潮濕,窮苦 為下文蘇艾感染肺病鋪墊
人物:底層藝術家的群像
討論: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群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瓊珊:年輕女畫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燒而產生玄想。
蘇艾:瓊珊的室友,畫家,對瓊珊:
得知病情,故做輕松
善意的謊言,精神上安慰
無微不至的照顧
初見貝爾曼:
形象一:(正面描寫)
外貌描寫: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杰作),牢騷滿腹
—— 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