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250字 篇1
我今天讀了一本名叫《最后一頭戰象》的書感受很深。
作者在十六歲時剛好遇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城里的青少年通通被趕到農村安家落戶,她也在母親和姐妹的哭泣中告別上海,來到云南西雙版納一個叫曼廣弄的傣族寨子。親眼目睹了許多感人肺腑的動物故事。
有一次,我爬到樹上掏鳥窩一不小心卻碰落了馬蜂窩,憤怒的大馬蜂追的我無處躲藏。我忠實的獵狗奮不顧身的沖上去,朝空中吠叫撲咬,使得我能趁機逃脫,而我的獵狗卻被馬蜂蟄死了。
還有一次,我被一群別名紅狼的豺狗圍困在一棵孤零零的大樹上,整整兩天滴水未進。粒米未沾;餓得快虛脫了,最后,村長領人把我救了出來。
我讀完這本書后發現自己過去對動物的理解很膚淺。動物并不是僅為人類活在地球上的,它們還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弱肉強食的生活圈。完全可以在叢林法則的舞臺上塑造動物的本體形象。
動物小說更有吸引力是因為這個題材最容易刺破人類文化的外殼和文明社會的種種虛偽的表現,可以毫無遮掩的直接表現丑陋與美麗融為一體的原生態生命。這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最大感受。
最后一頭戰象讀后感250字 篇2
《最后一頭戰象》的作者是沈石溪,沈石溪原名沈一鳴,祖籍浙江慈溪,《最后一頭戰象》主要講得是曾經在抗日戰爭中生存下來的最后一頭戰象嘎羧,在其生命即將結束之際,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場,最后在埋葬著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和曾經并肩作戰的同伴們躺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