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建設方案(通用3篇)
德育建設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促進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積極引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二、工作目標
1.建設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主要是聯系考察革命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憶史銘志。如組織學生前往楊安烈士紀念碑進行掃墓活動。使學生們親身體驗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以及人民對英雄的擁護與愛戴。
2.建設以服務、環保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這種形式較容易組織,既可以學校集體組織對社區、街道、墻壁,利用學生假期,要求學生有專題地進行廣泛的清理垃圾、墻壁小廣告等環保宣傳教育,并寫出心得體會。使學生增強環保觀念。
3.建設以參加志愿者活動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這種活動可由學校和政府共同組織的,也有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服務隊與附近社區共同開展的,內容多種多樣。
4.建設其他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情況,開展其他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聽法制報告會、成人成才報告會等方式教育學生,促使他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了學生的`政治覺悟,增強法律意識;邀請道德模范給同學做報告;針對學生特點,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使其在各自興趣范圍內多參加各類社團有讀書興趣的可以參加書社、有表演興趣的可以參加演藝社等。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又可以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
三、建設原則
1.處理好教學與開展社會實踐的關系。
開展德育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處理好學生在校學習和進行社會實踐的關系,社會實踐不能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不能占用教學的時間,分散學生學習的精力。在時間安排上要適當,不能使學生的負擔過重,短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安排在雙休日或在假期進行。
2.教師引導與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
開展德育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要有教師的指導,對學生的活動給予具體的指導、監督與檢查,及時給予正確評價。在實踐的過程中或是結束后,德育教師都應該及時做到總結與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在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并幫助學生加以改正,對于好的作風與行為也要加以表揚。教師不光自己要對活動進行總結,還要引導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寫一些體驗或是心得,既使學生對自己在實踐中的表現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又能教育其他同學。
四、基地的選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及原則。我們選擇下列單位和場所作為我校的德育基地。
1.楊安烈士紀念碑:革命文化基地
2.社區街道、墻壁:地方環保基地
3.鵝埠社會福利院:敬老愛老基地
德育建設方案 篇2
為深化學校德育工作,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學校決定在學生中開展以“感恩、關愛、與責任”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特制定本次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和知行相統一、教育管理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學校、家長的付出,社會的關愛,學會對別人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懂得回報他人。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并付之于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培養關心他人、服務社會、忠于祖國、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二、活動意義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開展感恩教育,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需要。
三、目標要求
1、提高感恩素養。明確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2、促進校園和諧,融合師生關系,促進校園平安。3、促進家庭和睦,完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
4、促進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具體要求:學生從最基本做起,懂得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的道理,既有報恩心,更有感恩行。在家庭盡孝心,在學校獻關心,在社會獻愛心。即至少做到:在家庭,孝敬父母,孝敬前輩,孝敬老人,講文明禮貌;在學校,尊敬老師,友愛同學;在社會,遵守公德,遵紀守法,尊老敬賢,關愛他人,關愛社會,愛護自然。
四、主要內容
感恩父母——感謝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長輩; 感恩師長——感謝老師的教誨,尊師重教;
感恩社會——感悟社會的饋贈和祖國的關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樹立報效祖國的思想;
感恩自然——感謝大自然的賜予,熱愛自然,增強環保意識; 感恩他人——感謝同學、朋友(包括學校等集體組織)愛心相助,促進互助互愛。
五、步驟與日常要求
1、制定計劃,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各年級各班班主任根據本方案,在班級中具體落實。各班把感恩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情況報德育處。
2、宣傳發動:主要通過班會、學校廣播站、黑板報等宣傳陣地,對該項活動的目的、意義進行宣傳教育。印一封告家長書、播放有關感恩電影等,為活動開展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日常要求
1、感恩社會的關愛
開展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活動,引導他們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故事會、演講比賽等形式,使學生體會到社會對他們的至關至愛。繼續利用 “服務敬老院活動”、“第二課堂”等形式,激發和增強學生“報答社會、感恩社會、報效祖國”的深刻情感。
2、回報父母養育之恩
開展為父母多做事,每天為家里做一件家務,如做飯、打掃衛生、疊被、洗碗、洗衣物;對父母多說知心話,每天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或做一次真誠的交流;為父母過生日,給父母送禮物;每天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腳;認真傾聽父母講述的事情,用心觀察父母為我所做的事情,體會和感激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3、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
開展學生向老師獻真情活動。每天送老師一句溫馨的祝福;每天到校后和放學時向老師問好;在校期間,遇到老師自覺向老師點頭問好,標準語言是“老師早”、“老師好”,聲音宏亮。遇見年長者(不管是校內工友、教師家屬,還是校外來校辦事人員)自覺點頭問好,標準語言是“您早”、“您好”,聲音宏亮。要主動讓道;聽老師的話,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德育建設方案 篇3
一、加強組織領導,扎實德育隊伍建設工作。
學校從抓黨建思想、工作作風入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開展創建活動,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下設以教導處、大隊部為具體辦事機構。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黨政班子實事求是,發揚民主,密切聯系群眾,形成了文明健康良好的校風。
1、堅持學校行政領導政治學習制度和業務學習制度,不斷提高政治理論、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增強執政能力。
2、堅持行政例會制度,定期安排和檢查總結學校各項工作,做到工作有安排、有落實、有檢查、有總結、有評估,分工具體,責任明確。
3、成立校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校務公開工作制度,建立校務公布欄和校長信箱,及時了解并公開學校情況,妥善解決師生中存在的問題。
二、堅持以德立校,形成文明校風。
1、加強師德建設工作。
我校教職工管理將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八榮八恥”基本點,制定有嚴格的政治學習制度和政治學習計劃。組織教職工學習貫徹《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繼續進行以“講文明、樹新風”以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師德教育,通過優秀教師典型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開展“養師德,練師能,鑄師魂,育新人”活動。每學年舉行“紅燭杯”演講比賽,進一步了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思想認識和職業道德修養,做到“愛事業,做能人;愛學校,做主人;愛學生,做師表”。學校堅持每星期二下午政治學習,考勤嚴格,全面完成了上級下達的政治學習任務。在學習中,學校注重對教師進行_的教育,時事政策和形勢任務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教育。
2、加強學生行為道德教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把創“紅旗班級”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規范學生行為的重點和標準,認真開展“創文明校園,評紅旗班級”活動,做好紀律、衛生、路隊、出勤、兩操每天的檢評和每周的公布,狠抓“五個一”陣容建設。學校結合本校特色,廣泛開展“讀書讀報”、“21世紀我能行”、“學會感恩,親情體驗”、“和諧校園”、“愛心奉獻”等社會實踐活動及主題中隊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正是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的展開,學校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德育工作局面,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加強校園建設,創設育人環境。
“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外部條件。教學樓粉刷一新,校園內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紅墻、綠樹、紅花裝點著美麗校園,步入校園,令人賞心悅目。
我校從校園文化建設上入手,做到了步步有景,處處育人,讓每件事物都充滿教育意義,讓校園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與祥和溫馨的家園。
學校和各班每月辦好一期黑板報,校園里有可視的教育資料。每年學校都要舉辦運動會,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