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春節活動方案(精選3篇)
農村春節活動方案 篇1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一步活躍豐富我鄉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廣大群眾強生健體意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在元宵節舉辦春節聯歡會,為保證活動有序開展,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推進新農村建設,展現新時代農民精神風貌。讓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創造文化,使群眾成為文化的主角,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更加向上,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活力。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共享文化成果。
二、組織機構
成立了“xx村鄉農村文化活動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組長:xx鄉黨委書記
副組長:xx鄉黨委副主席、鄉長
副鄉長兼婦女主任
成員: 鄉辦公室秘書
團委書記
財稅所所長
文化站站長
xx中學校長
中心完小校長
劇團團長
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文化站。
三、春節聯歡會活動內容及時間安排
1、正月十三日趕集,在鄉政府停車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演出,七個村、中心完小、中學、鄉機關、劇團每個單位演出1個節目,(其中鄉機關大合唱)中心完小和中學必須有舞蹈節目。
2、送電影下鄉
從正月十三晚到正月二十日,組織電影放映員深入到七個村和鄉機關巡回放映8場電影。
四、獎項安排
春節聯歡活動設團體獎,個人獎,分別為一、二、三等獎和鼓勵獎、參與獎、團體獎等
個人一等獎:獎品價值500元
個人二等獎:獎品價值300元
個人三等獎:獎品價值200元
團體獎:放獎狀和紀念品
農村春節活動方案 篇2
為了貫徹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一步活躍豐富我鄉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強廣大群眾強生健體意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經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在元宵節舉辦春節聯歡會,為保證活動有序開展,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為貫徹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推進新農村建設,展現新時代農民精神風貌。讓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創造文化,使群眾成為文化的主角,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使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更加向上,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活力。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共享文化成果。
二、組織機構
成立了“xx村鄉農村文化活動領導小組”其成員如下:
組長: 鄉黨委書記
副組長: 鄉黨委副主席、鄉長
副鄉長兼婦女主任
成員: 鄉辦公室秘書
團委書記
財稅所所長
文化站站長
中學校長
中心完小校長
劇團團長
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在文化站。
三、春節聯歡會活動內容及時間安排
1、正月十三日趕集,在鄉政府停車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演出,七個村、中心完小、中學、鄉機關、劇團每個單位演出1個節目,(其中鄉機關大合唱)中心完小和中學必須有舞蹈節目。
2、送電影下鄉
從正月十三晚到正月二十日,組織電影放映員深入到七個村和鄉機關巡回放映8場電影。
四、獎項安排
春節聯歡活動設團體獎,個人獎,分別為一、二、三等獎和鼓勵獎、參與獎、團體獎等。
個人一等獎: 獎品價值500元
個人二等獎: 獎品價值300元
個人三等獎: 獎品價值200元
團體獎: 放獎狀和紀念品
希望各單位認真組織實施,確保春節聯歡晚會圓滿成功。
農村春節活動方案 篇3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使我們的學生從中受到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的熏陶,并從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引導學生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活動內容:
認識春節:
春節,是習俗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莆仙一帶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稱為“五日歲”初一早晨,開門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線面、燭、炮,禮畢,全家共吃線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長壽。初二不相往來,不相串門拜年,只有初一日來過者不忌。初三日,各戶進行“迎年”,所謂“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應。初四日,在繼續“迎年”中,沿有“為菩薩乞草”的習俗:由兒童捧神像,在車鼓隊簇擁下,按戶募取木柴。下午則有“娘媽請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貴子。黃昏壘柴木于社廟前,舉火燃燒,各戶進行接神祀,待柴火燒透,眾用長鉗爭夾未燼之柴速返家中,日“夾火母”希望財如火發。
春節習俗:
1、掃巡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
2、祭灶公。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
3.、二十五日頭,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
4、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5、辭歲,“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戶戶放鞭炮,貼新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堂上點花燭,疊紅橘果如塔狀,上插“三春”紙花,供“隔年飯”于灶頭,備辦豐厚祭禮和“貢銀”,祭祀天地神,名為“辭年”。
6、初四過大年,做大歲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領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點,四出燒殺掠搶。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歷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時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達兩個月之久。興化城內被焚毀殆盡,死亡3萬余人。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內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暫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兵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的老百姓,才紛紛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親友的尸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歲。后來,為紀念莆田這一段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和以往一樣,于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夜“做歲”,時間拖得太長。于是,莆田民間約定將農歷二月初四“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圍爐),因農歷二月農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歲”并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同時將二月初二日約定為正月初二日,作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俗稱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
主題活動:
1、舉辦書寫春聯活動。
2、開展“我愛家鄉,介紹家鄉習俗”征文活動。
【拓展閱讀】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你是否感受到了一些年味兒?好心塞,悅姐似乎沒有感受到一絲絲如同兒時般的年味兒。你是不是跟悅姐一樣開始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了?也許是因為,我們并沒有像祖輩們那樣恪守傳統習俗了。
如今的我們,睡覺玩手機、午夜飯搬到飯店、小區物業不讓放鞭炮、打麻將都用ipad,新年真的不似孩童般那樣人氣兒旺。而老皇歷的新年可不是這樣的,這一次讓悅姐帶你看看老皇歷初一到十五都在做什么,感受下古老的春節味兒。
正月初一,燒香、串門、免打掃
這一天,燒頭香了嗎?正月初一,稱為元日。金雞報曉,為新歲之首,春天開始。這一天,人們凌晨起來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敬拜天地神明,為新一年祈福。當然還有競相趕早噠,爭到寺廟里上第一炷香。
人們開始攜禮串門,名為“賀新歲”,晚輩給長輩拜年,壓住邪崇。而且家中有傳統信仰的初一要吃素,所謂“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
注意!注意!注意!這一天,掃帚可是不好惹的,你若勞駕掃帚,就會掃走運氣,導致破財,進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所以,不能打掃,不倒垃圾,古代也是講究不能潑水的,所以洗澡是大大行的。愛干凈的你這一天可以歇歇了......
正月初二,開年飯、回娘家、放生
金吠報春,一大早,家中女性就要主持“開鍋”,就是做大餐啦啦,接下來就是香噴噴的“開年飯”,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頓哦!接著還要出外拜年或祭祖,這也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當然嘍,回娘家拜年肯定不能空手,一般帶些水果、年糕、冬菇等年貨就可以了。還有很多地區保留著“放生”的習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舉行簡單儀式之后到河塘放生,是不是感覺很有意義呢?
正月初三,大掃除、禁止串門兒
這一天可是傳統意義上的窮鬼日,家家戶戶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放鞭炮、 掃窮鬼,把初一起囤積下的垃圾掃出,掃走污穢和窮根。
記住了,這一天人們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大年初三也是傳統的赤狗日,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爭執。所以要足不出戶,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兇煞,招口舌是非。而如果有人串門,會被當作“窮鬼”趕出門,不過這些串門的人真是任性啊,如果果真遇到這些人,悅姐可是不好惹的,我會讓你狗帶!
正月初四,接財神、辦酒席
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灶王爺要查戶口。民間傳說正月初五也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接神儀式一般在下午四時到晚上進行的,準備的供品便是三牲、水果、茶、糖果了。這時候廟會或有傳統氛圍的古鎮都會有迎財神的儀式,如果沒有,在家請客擺上有海鮮的.宴席也有招財功效。
正月初五,吃餃子、串親戚、勿辛勞
這是傳說中的牛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這一天,也是很有趣的。民間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 “水餃子”五日,五日呢?額......我想靜靜!過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就算吃個十日也是值得了。
此日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古代時婦女們也不再忌諱出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這一天可不宜勞作呢,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所以還是少操些心為好。
正月初六,店鋪開門,接著送窮神
正月初六是馬日,馬到成功。人們在這一可以開始出門做生意了。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開門迎客自然要掃除垃圾,接著“送窮”,“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就是祭送窮鬼或窮神。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身材贏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想想這些窮子也是蠻拼的,窮子的世界我們不懂。
正月初七,人類生日、請吃喝玩樂
正月初七乃為“人日”,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女媧造人日,也就是人類的生日。這一日,大家可以開始過生日了,人壽年豐,可熱鬧了。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一大早便有豐盛的家庭筵席,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煙花的,來慶賀生日。悅姐貪杯,如果每天都是如此那該多好。
正月初八,出門不能回,可以看星星
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歸。初七出門探親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而要留在親戚家。上班的小朋友們悲催了。“七人八谷”,初八也就是谷日了,又叫順星節。傳說中這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星最多,如果這一天天氣晴朗,那說明今年的稻谷收成很好;如果是天陰的話那就失收了。所以盼望著是好天兒吧!
正月初九,玉帝生日,請上香
初九是玉皇天誕,這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呢!擺天壇,眾人上香,誠心祈禱,人們都會祭拜玉皇大帝,舉行祭典以表慶賀,祈禱在新的一年要風調雨順,平安大吉。啊,真是好高的神,給跪了!
正月初十,石頭節,我并不會磨石頭好伐
石頭節,竟然還有這么一個節日~~“年初十,地生日。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谷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聽懂了嗎?簡單來說就是此日不能磨刀,不能研磨,不能制作石制用品,甚至很多地方會祭拜石頭。這一天,石頭可是個寶!一些地方的“老鼠娶親”習俗同樣也樂趣十足。
正月十一,打石仗、舞龍
相鄰兩個村子的小孩要在這兩天擲石子對打,小時候的你玩過嗎?哪個村子贏了就代表新年會更好,家長還要把這些對打的孩子趕回家,感覺挺危險的,還是換成棉花糖吧。正月十一舞“炮龍”也是常見的呢,這是一種祭奠儀式,“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燃放鞭炮、夾道相迎。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炮龍承載著眾人的夢想,年復一年,代代起舞,終成獨特的地方文化。
正月十二,點燈火
其實就是為正月十五做準備啦。大街小巷、各家各戶都要點滿新燈,想想真的是燈火通明啊!元宵節將近,搭建燈棚的時候到了!所以,這一天也夠我們忙活了!
正月十三,上燈了
這一天還是離不了燈這個話題。灶下點燈,預放元宵,從這一天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元宵節成為燈節并在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正月十四,接灶神
民間舊俗接灶神乃是祭灶的一部分。臘月廿四是灶君向上天報告人間一年的善惡功過之日,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都會祭送灶王爺上天,所以我們可要對灶君好點兒,免得惹灶君生氣把自己的壞事給兜出來。正月十四,各家又會迎接灶君回來,要焚香、點燭放鞭炮、擺果點,迎接灶神還將會換上新灶符,送時比較隆重,接時就會略遜一些嘍!
正月十五,吃湯圓、看花燈
最喜歡這一天了,因為要看花燈了,感覺整個人都變好了!此外,有些地區舊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這一天掛一個燈籠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報到。接下來的人生,就要靠自己努力了~
聽悅姐講完是不是感覺舊時的新年也很有意思呢?原來我們的老祖宗是這樣過年的。新年新氣象,雖然和之前有所迥異,但是我們還是很享受新年的氣氛。悅姐祝大家兔年樂樂樂!新年大吉!